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学生的想象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翅膀;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沃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方面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主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美术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质上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所谓个性差异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教育应该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标准之中。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经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这种灵活、开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距离接触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真正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

这种充满兴趣与激情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近年来,由于教学的需要,笔者经常带领学生赶往苏南、皖南等地进行实践。

这些地方古民居非常有特色,对古民居进行速写训练,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在于观察发现。

苏南、皖南等地的古代民居,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充盈着东方建筑审美的特质。

苏南、皖南古民居多为二层,青砖灰瓦,石料为门,内设木架结构,门檐窗棂多有绘画和雕刻,庭院天井常植树木花草,外墙一般采用马头墙组合,参差错落,典雅别致。

有些建筑依水而建,沟渠、小溪弯曲于小巷
之中;石桥、路径贯通于水乡古镇,给人以宁静幽古之感,充满诗情画意。

用写生的形式来观察、记录和传达视觉感受和心灵意象,有着自然、奔放、随心所欲的特点,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能使画面保持简洁,它对比例、协调、构图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通常在外出写生前先让学生临摹一些相关的作品,观察分析作品表现处理的手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教学实践,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帮助学生在写生中获得成功感。

二、学生的兴趣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
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该改变以书为本的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教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1.绘画兴趣与教学形式创新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从培养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也是创造性教育模式操作的第一个环节。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方法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和对教材的选择处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课余活动的兴趣中心,以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新颖而有创意的目标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多维的流畅的创造性思维生发,使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

2.绘画兴趣与文学作品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诗与画的突出特点。

古典诗歌不仅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诗人王维擅长诗、书、音乐,尤其以诗和画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如何将诗词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呢?唐诗中有一首《枫桥夜泊》,在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诵读,然后再根据诗词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诗词配画。

由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角度不同,因而他们构思出的画面,有的注重情的表达,有的注重景的表达。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绘画兴趣与音乐歌曲相结合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之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那么,如何将音乐融合到美术教学中呢?在这方面, 笔者尝试从美术欣赏课入手。

有一次上美术欣赏课,选择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播放给学生听。

随着旋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灵感和创造热情。

一首赞美大西北的歌曲,使学生画出了许多好作品,作品充满了稚嫩气息,闪烁着创造的智慧之光。

4.绘画兴趣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绘画是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

实践证明,绘画与工艺美术制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例如,通过设计,废旧的易拉罐能被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

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这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5.绘画兴趣与外来文化相结合
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观察他们的不同视觉现象,可以开阔视野,启发创造灵感。

例如,笔者问学生:你们心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呢?你们可以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不同的联想形式来想象一下你心中的太阳吗?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说:“我心中的太阳是绿色的,因为绿色代表着和平。

我希望人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祥和,没有战争、没有恐怖的环境中。

”“我心中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因为金黄色代表着丰收。

我希望人们都能有粮食吃,不要受到饥饿的折磨。

”说到这儿,笔者又拿出几幅外国学生画的太阳的图片,学生看后感觉很新奇:“他们画的太阳咋是这个样的呀?”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笔者讲了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听完故事后,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外国学生把太阳理解为阿波罗神,在他们笔下将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