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方案[1]行政区划地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地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国家除了全国性的中央级的管理机构外,还需要对其各级地方进行分区管理,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相应的地方行政机构。
我国目前设有各级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在特别行政区设有特区政府。
一、行政区划分原则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
因此,在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历史和自然等有关因素。
1.政治原则行政区划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央能否有力地统率和指导地方,关系到地方政权能否在本行政区内行使其职权。
我国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行政管理是管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和人。
“地”是指地域的大小、数量;“人”是指人口的数量、空间的分布等。
在一级行政区的划分上,大多把人与地两要素综合起来考虑,科学地划定各级政权的管辖范围。
其次,要合理地确定行政区划的层次等级。
一般层次不宜太多,以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权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三级;在有自治州和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分为四级,这种行政区划层次体系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2.经济原则行政区的划分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便于组织经济运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行政区划上,经济原则的体现,首先是经济中心,其次是经济核心区,第三是其辐射范围。
各省区都有一个经济中心省会所在地,大多是省内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力量最强,发展也最快,工、农、商通过交通运输与通讯渠道组成一个经济网络。
省会的周围地区往往在经济上居于特殊地位,形成经济核心区,通过交通上的枢纽地位,其辐射作用影响到全省范围。
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则是完全从经济出发而划出的特殊的行政区。
3.民族原则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照顾各民族的利益,便于管理,多根据民族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而划出不同等级的行政区。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划分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
4.历史原则历史悠久的国家,行政区划具有继承性,例如,我国现行的一级行政区──省,基本上是沿用元、明、清几百年来传统区划,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
行政区划大都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尽管随着新的情况变化需不断作出调整,但是,历史因素是调整时必须认真予以考虑的。
5.自然原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行政区划应注意的因素之一。
许多山地是明显的自然地理分界,往往被选用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
例如东西走向的南岭,岭南岭北在气候、自然景观、水系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且语言、民俗等也有差异,所以一直作为广东与湖南、江西的行政区划界线。
青海与甘肃之间的祁连山也被用以作为两省之间的界线。
有些河流有时也以其明显标志而成为行政区划的界线,例如山西、陕西两省以黄河分界;山西与河南之间,河南与山东之间也以部分黄河河段为界。
二、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1.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第3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31条又规定:“国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则的规定,我国基本上实行省-县-乡三级制的行政区划体制。
省与县之间的“地区”,县与乡之间的“区”属上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作为一级政权机构。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自治州或盟的自治区或省则为自治区(省)-自治州(盟)-自治县(县)-民族乡(乡、镇)四级。
2.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37个地区、30个自治州、7个盟、259个地级市);2861个县级行政区(1503个县、116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400个县级市;787个市辖区。
自然区划(摘自《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在我国近代自然区划实践中,由于对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不同、区划原则和方法不尽一致,以及区划指标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多种区。
这完全是正常现象。
但是,比较各种方案仍能清楚地看到,区划工作者对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是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分区内容亦愈来愈深刻和详细。
区划的另一特点是很好地保持了为农业服务。
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从纯学术考虑逐渐转向便于农业生产指导者和农民群众所接受。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一、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
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
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
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
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
基本区和副区的命名,除个别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多数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至今。
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短缺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量丰富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
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
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
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
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
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
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四、赵松乔方案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
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地区命名因区而异。
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
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
五、席承藩方案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
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
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
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
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
顺便提及1988年发表的丘宝剑、黄秉维的中国农业自然区划,也划分三个区域,14个温度带,但只有38个区。
这个方案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在自然区(三级区)这一级,分出了湿润(A)、半湿润(B)、半干旱(C)和干旱(D)四种类型。
最后必须说明,现行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材中的自然区划方案,共同特点是大区或区不列级,以地区为研究重点。
主要差别则是前者划分出西南地区,后者则将西南地区分别纳入华中地区、青藏地区和华南地区,因而比综合大学教材少一个地区。
“较大的市”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除直辖市以外有立法权的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特区城市和国务院特批的设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