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此属阴虚火旺,苦甘化阴,甘寒养阴可治。
玄府(汗毛孔)闭塞者,阳气不能外达,此属火郁,火郁发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小便淡黄,大便如常,发热重、恶寒轻则可用麻黄汤调理;证的脾阳虚;小便清长者,属于少阴虚寒,也叫坎阳不足,也叫肾阳不足;四肢清冷,湿、痰、饮、淤血久凝而成。
阴证在临床中占的比例最大寒邪从阳经而入内,气足者寒邪容易化为热邪,轻浅者如上所述麻黄汤可愈病;热甚则伤阴,轻者,仲景有人参白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
假使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同类,物以类聚,阴盛则伤阳,轻浅者,仲景有大、外,疮疡之病发作此举一例疮痒病:?郝香亭男59岁2005年10月20日?糖尿病20年,脉沉细迟,舌质淡,舌苔白,面部疮痒疮疡此起彼伏2005年10月30日服药后诸疮陆续回头。
上方六付?2005年11月14日脉沉弦,左太阳穴出一红色疮,破口流清水。
小便清,大便正常。
?淡附子20干姜10生甘草10桂枝20生姜30肉桂10三付6付?药后反馈疮疡痊愈。
?仲景治内伤之指南。
?炙甘草、龙骨炮姜汤之法治之,阴虚门方,亦可择取。
又要识得外邪从阳经入内,以致热伤血者,亦可称谓阴虚,若此而论者,是谓之真阴虚。
从外而致者,苦寒、清凉、升解俱可治之,若此论者,只宜甘温微寒,从阳养阴以调之,内外之法,至此详矣。
处方? 此举两例说明之。
? 椎体病变(腰椎间盘突出 骶椎膨出)? 腰椎间盘 骶椎膨出?此病是由于少阴虚寒心肾阳虚, 太阳伤寒经筋椎体被寒邪收束拘引,少阴阳虚不足以抵抗寒邪而成。
临症一般以四逆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重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
舌质青,舌苔厚白,小便清长。
腰椎盘突出,骶椎膨出,整个腰脊椎太阳经所过处拘急 疼痛,发热则出汗2个月不能起床。
?2005年12月19日栖霞市中医院 CT 平片扫描显示: ?L3 —4隹间盘未见膨征象,硬膜囊无受压,黄韧带无肥厚。
骨性椎管无狭窄。
L4 —5隹间盘可见向四周的软组织影,硬膜囊观察欠清,骨性椎管无狭窄。
L5 — Stt 间盘正后缘,局限性后突 6mm并反应骨性改变,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受压,骨性椎管无狭窄2腰椎盘突出( L5中央型)?姜60三付水煎服,开水泡透,开锅后煎煮15分钟,煎三遍,分九次饭后服,每天服2006年2月4日复诊时患者已能够起床大小便,可以坐起来看电视了。
患者说服药半消失,第三天就能下床走路了,现在面色红润盘受压变形。
上方麻黄配合生川乌、细辛,去陈寒痼冷。
腰痛髂骨疼痛?林巨玲女33岁2006年2月15日市政腰痛髂骨疼痛?夜间一次。
腰痛、髂骨疼痛三天(劳累出汗后引起)麻黄30黑附子30细辛15干姜30桂枝20生甘草60生白术30黄芪100当归6三煎药方法:先将诸药用开水泡透,普通锅开锅后煎煮10分钟算一遍,倒出药液,如此煎三遍,分三餐饭后服。
?2006年2月22日脉沉细,舌质淡,舌苔薄白,咽喉清利,腰痛、髂骨疼痛消失,稍怕冷上方加鹿角胶6山茱萸20淡附子10六付。
?膀胱病变(太阳病少阴病)柳秀保男72岁大柳家2006年2月14日小腹疼痛前列腺炎、增生太阳病少阴以往有前列腺炎、增生。
脉浮弦,沉取也弦,今晨因打扫卫生出汗后不久引起小便滴沥不尽,小腹疼痛难忍。
朝夕怕冷。
麻黄30淡附子15细辛15生姜30生甘草30三付水煎分三次服用按语:此例患者昔有前列腺炎、增生,本身小便不畅,又汗出伤寒。
因为是急病。
所以取太阳,朝夕怕冷属少阴虚寒。
总之辩证太阳少阴病。
2006年2月23日当时送他看病的出租车司机说:“你的三付药真神,服完就好了。
就是你给他看病收的钱太少了,你知道当时他带了多少钱准备住院?”我说:“多少钱?”。
司机说:“2(元0吊线风(口眼歪斜)?此举一口眼歪斜(吊线风病例)脉沉弦有力,舌质暗,舌苔薄白,舌不能抬举,头昏眩晕,两个月前患吊线风经各种治疗留有后遗症:左侧口眼歪斜,白睛充血,喝水时流口水,BP190/90。
?处方?2006年1月16日头晕减轻,口眼歪斜几乎复正,白睛颜色回复正常。
六付。
麻黄10桂枝20细辛6甘草30干姜10淡附子10桑寄生30杜仲20怀牛膝20羌活6 生姜30六付? 要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治法,麻黄谁敢用? 口眼为何歪斜?风寒凝滞经络。
属于太阳少太阳开之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摘要开、阖、枢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伤寒论》并未明言。
后世医家家注《伤寒论》者,以“开、阖、枢”之说作解释者很多。
《伤寒论》“开、阖、枢”理论盛于明清之季,柯琴、张志聪、陈修园等都极力倡论此说,尤以卢之颐倡之最激,渐论》和《灵枢?根结篇》。
《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病的机能,阐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
以开、阖、枢为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
有关《内经》的开、阖、枢理论,后世解释颇多,阴阳盛衰转化说、六经经气逆变的整体,有开则有阖,有阖则有开,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转。
所以开、阖、枢乃是说明同枢原理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开、阖、枢作用的失调,就必然导致六经疾病的发生。
太阳为表,太阴为里中之表,俱属于开。
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俱属于阖;开阖关键在于枢,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为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为治病应变之法,主要是以开、阖、枢体现三阴三阳及运用开、阖、枢理论,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研究和阐释,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结晶。
笔者通过对开、阖、枢理论和《伤寒论》的对照研究,认为开、阖、枢理论与气化理论、气机升降理论一样,在《伤寒论》的学习和运用中,有着极其重要阴三阳的六经名称与《内经》经络理论完全相同,六经病的症状,亦多经络及其所络属脏腑受病的表现,而《内经》中的开、阖、枢原理主要用于阐明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
始终贯穿这种精神。
开、阖、枢学说不仅可以解释六经病的传变,而且对六经病的病机、础,来进行阐释。
六经病变的发生,乃是其所属经络脏腑开、阖、枢作用失调的结果,兹膀胱又主司气化。
因此太阳的作用为上行外达,故称太阳为开。
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之太阳之气不能上行外达卫外而为固,腠理开合紊乱不节,以致于产生了太阳病。
阳明位于三阳之里,主腐化传导,阳气蓄内而生精排浊,其特点“内行下达”。
故称阳明为三阳之阖。
邪侵阳明,则其内行下达的机能遭到破坏,不能够腐化传导,生精排浊,则其阖的功能紊乱,故出现不能食、大便燥结或呕逆、小便数、热结旁流,若其阖的作用进一之表,主宣发、输布,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阴经的作用。
因此称太阴经为三阴之“开”。
太阴病,是因其宣散、输布、运化的作用,也即“开”的机能紊乱中,为一阴初生,所连脏腑心火肾水,所藏物质心血肾精,皆宣布通达全身而为用,与全政,故可见心烦不眠的热化证,又可出现脉微下利的寒化证,尚可见到单纯枢机不利的四逆散证。
厥阴居阴分之里,为两阴之交尽,手厥阴心包代行君令,使阴血敛而火不作;足厥阴肝主藏血,使血脉潜藏而精不泄,故称厥阴为三阴之阖。
若厥阴阖的机能失常,则出一定的规律。
在三阳经开、阖、枢之间,太阳“开”的作用可以转属阳明“阖” 也可转属少阳“枢”。
少阳作为邙日枢”的作用,在于少阳邪气多来自太阳“开” 又最易入寒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很容易转为全身性虚寒证的少阴病。
少阴作为阴枢的作用在于病邪来自太阴“开” 又可转向太阴“开”或厥阴“阖”其出路或阳复而解,或转出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阳“开”与少阴“枢”阳明“阖”与太阴“开” 少阳,以及少阴“枢”皆为半表半里,颇有相似之处,少阳为阳枢,侧重于表,少阴为阴枢,侧重于里;少阳为病,多寒热往来,少阴为病,多寒化热化;少阳心烦喜呕,少阴心烦欲寐,呕主出为阳主于外,寐主入为阴主于内,都为枢机不利之象。
少阳病的阳微结,与少阴病的纯阴结有疑似之处;少阳病的柴胡证与少阴病的四逆散证,病机又多类同。
因此影响及太阴之“开”,使其宣散失常而见咳而太阴之“开”失常,热在太阴肺,开之内则碍及太阴之输布而生湿发黄,太阴不能输布,则太阳也失却营卫化源而不能主司皮毛开合;若太阳能开,汗泄而小便利则太阴宣散、输布如常,咳喘、发黄自然痊愈。
若太阴能够宣散布输,则太阳之气充足,也能正常主司毛孔,故其两者之间联系紧密。
三阳之“阖”与三阴之“阖”关系也非常密切,阳阴主土属胃,胃气盛,则邪不传三阴,胃气虚则邪易传三阴;故三阴是否受邪,一般不在太阳、少阳,而在阳明,故有阳明为三阴之论三阳病或三阴病,病在开时,多为病轻易治;病在阖时,则稍重稍深不易治。
“枢”在六经病预后中,它既可外出转至开,又可内入转至阖。
但少阴为阴枢,其病预后多不良而少阳为阳枢,若病自太阳“开”来,则病为进,若由厥阴之“阖”转来,则病为好转法,调整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机能,使之恢复其正常的作用,疾病就可痊愈。
用开、也往往出现错综复杂的二经(或三经)皆受病的症状,即所谓合病之类,治疗时除了兼顾的法则外,还有开太阳即所以阖阳明、枢少阳即所以阖阳明,以及阖阳明即所以枢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