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phil--我国出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及特点

(完整版)phil--我国出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及特点


400
350
300
250
个数 200 150
100
图书种数增长
1976年-1985年图书种数增长图
50
5
0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4 1984 1985
年份
图书种数 3
(万) 2
图书册数增长 196年-1985年图书册数增长图
1
80
0
70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60 1983 1984 1985
①改革出版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出版管理 机构改革
2001年4月,国务院决 定将中人民共和国新闻 出版署调整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升格为正部级。
到2002年,全国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新 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全 国有71个地市、100多个县 建立了独立的新闻出版行 政管理机构,其他地市县 在文化局等加挂了新闻出 版局的牌子,基本形成了 一个国家、省(自治区、 直辖市)、地市、县区的 四级新闻出版管理体系。
出版方针:“为政治服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
1984年6月,文化部在哈尔滨召开的地方出版工作会议
出版社:单纯的生产型
为生产经营型
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 ①建立社长负责制与责任制 ②释放地方出版社的生产力 ③拓宽发行渠道
①建立社长负责制与责任制
建立社长 负责制
1980年中央宣传部转发的国 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的 《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 规定:“出版社实行党委领 导下的社长、总编辑分工负 责制。出版社的重大问题, 应经过党委讨论做出决定。”
年份(年)
50
册数 (亿)
40
30
20
1976年至1985年 出版业发展相关数据表
10 0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年份(年)
1986—1998年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
出版管理 机构改革
1982年5月,在国务 院机构改革中,国 家出版局划归文化 部,改称文化部出 版事业管理局。
②释放地方出版社的生产力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 地方出版单位提出“地 方化、群众化、通俗化” 的经营方针,规定地方 出版社主要为地方服务。
1979年,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了全 国出版工作会议,国家出版局代局长 陈翰伯明确表态:“地方出版社的同 志要求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或兼顾全 国,可以试行。地方出版社出书不受 ‘三化’限制”。
转变政府 职能
从2002年开始,我国出版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开始遵循政企分开, 管办分离的原则,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过度,由重审批向重 监管方面转移,从对出版机构的具体管理中超脱出来,走向依 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
新闻出版总署 迄今先后三批 集中清理废止 规范性文件
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以总署第21号令废止了70件 规章、规范性文件;国家版权局于2003年以版权局 第4号令废止了27件规章、规范性文件
2004年以总署第25号令废止了103件规章、规范性文件
2008年11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第39号总署令废止新 闻出版总署此前发布的31件规范性文件
2008年7月,国务院 下发了《关于印发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版权局)主要 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 编制规定〉的通知》
新“三定”理顺了新闻出版总署与有关部门的 职责关系,明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在出版 环节对动漫进行管理,对游戏出版物的网上出 版发行进行前置审批。动漫和相关产业规划、 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和市场监管则 由文化部负责。
1988年5月,中央宣传部、新 闻出版署联合颁布《关于当前 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逐步实行社长负责制。社 长是法人代表,党组织起监督 保证作用。社长全面领导出版 社的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 国家规定的出版社应有的人权、 财权和选题审批权,由社长行 使。编辑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 都对社长负责。”
同时,根据《通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增加了六个方面的职责: 一是将文化部管理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的职责划入总署; 二是将文化部音像制品进口管理的职责划入总署; 三是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机构记者证的监制管理职责划入总署; 四是增加对从事出版活动的民办机构进行监管的职责; 五是强化了对国内报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记者的监管职责。 六是将“扫黄打非”的职能统一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含地方)。 在机构设置上,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环境设置了出版产业发展司和科技与数 字出版司。
中共中央宣传 部、新闻出版 署颁发了《关 于当前图书发 行体制改革的 若干意见》
提出“三放一联”思路
放权承包,搞活国营书店;放开批发渠道, 搞活图书市场;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 搞活购销机制;推行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各 种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Leabharlann 1999年至今 全面深化改革
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 ①改革出版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②推动出版集团化建设 ③以转企改制为主线,全面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①建立社长负责制与责任制
建立以提高图 书质量为中心 的联系经济奖 惩的责任制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 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编辑部门的改革, 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抓责任制”。 1984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地方出版社工作会议 上也提出:“出版社编辑部应当建立联系奖 惩的考核制度。要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规定 先进合理的定额,超额奖励;同时实行若干 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单项奖。”
③拓宽发行渠道
改革开放之前 出版社只管出版, 新华书店包发行
1982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图书发行 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图书 发行体制根本改革的目标是:在全 国组成一个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 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 行网,即“一主三多一少”。
出版社数量增长 1976年-1985年出版社数量增长图
我国出版管理制度的 历史沿革及特点
一、我国出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出版管理 制度发展 三个阶段
1978—1985年 拨乱反正,重新确定出版方方针
1986—1998年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999年至今 全面深化改革
1978—1985年 拨乱反正,重新确定出版方方针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1986年,为提高出 版管理能力,国务 院恢复国家出版局 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87年1月,国务院发 出了《关于成立新闻 出版署的通知》,提 出:“成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88年4月中 共中央宣传部 新闻出版署联 合发布《关于 当前出版社改 的若干意见》
重要文件 确立了出版社内部机制改革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