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会飞和不会飞大班主题教案

幼儿园会飞和不会飞大班主题教案

幼儿园会飞和不会飞大班主题教案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后,再按另一特征重新分类,或对已分的两类物品再次分类。

2、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析:这两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
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我的活动过程:
1、绘制12张实物卡片。

2、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小件商品的包装,并贴上价格标签。

活动前将商品陈列在一个货架上,并用布盖好。

1、会飞和不会飞。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会飞的东西,老师这里有许多卡片,
要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些什么东西,然后把他们分成两个部分。

――教师逐一出示卡片,幼儿指认后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请幼儿为这两个标准设计简单明了的符号标记。

实录:由于幼儿已经有了前一阶段的收集资料以及交流探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一致性,没有什么疑惑。

但是,当请孩子们为这两个标准来设计符号标记时孩子们有些困难,他们都会用语言来表达“会飞的和不会飞的”,却不知道怎么用符号来表示。

于是,我就多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孩子们各抒己见,张健说:“我画一个翅膀表示会飞的,画脚表示不会飞的。

”可是马上就有声音反驳了:“会飞的也有脚的。

”原来是见多识广的包诚。

听听他的意见吧:“我也画翅膀表示会飞的,不会飞的就在翅膀上打个叉。

”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认同。

可是,善动脑筋的华锐超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画一只小鸟表示会飞的,画一只小鸡表示不会飞的。

”真好呀,我及时地给予他鼓励和赞赏的掌声,有了他的影响,很多孩子说出了不同的符号,有的说画飞机表示会飞的,画汽车表示不会飞的;有的说画星星表示会飞的,画小草表示不会飞的……各种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并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想之火。

分析: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
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另外,分类标准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操作和语言,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__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孩
子的创造性成了我们老师现在不断追求的教育效果。

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讨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的体现。

2、天生的和人造的。

――这12张卡片还可以换一种分的办法。

怎样分呢?
――教师出示“天生的和人造的”两种标记图“人和机器人”,启发幼儿注意这些物体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人造的,按此标准重新进行分类。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检验,明确分类的标准。

分析:幼儿对刚才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理解上比较直观形象,但对现在的“天生的和人造的”可能就缺乏一点经验,理解上不是很容易,正因为这样,老师才会出示标记图,让孩子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

更何况,要让孩子从刚刚的一个分类标准转换到另一个完全
不同又不甚理解的分类标准上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现在有了标记的提示,无疑给孩子降低了难度。

3、超市管理员。

――小朋友学会了分卡片的本领,超市里的叔叔阿姨要请你们
帮忙商品。

――揭示货架。

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这些商品一样吗?请把一样的放
在一起。

――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标准。

(用途)
实录: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小组的合作能力也非常强,在操作前他们就商量好了分类标准的标记图,并记录了下来,如有的画了一张嘴巴表示吃的东西,画了一只手表示用的东西;有的干脆就画了实物来表示各自不同的意思。

他们把标记图贴与柜子的不同层次,并按照标记图来进行分类摆放。

操作过程基本上没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有的小组却缺乏合作性,如周烨康、贡豪杰等,能力强的只顾着自
己操作,不让别人帮忙,能力弱的想去做却被“拒之于门外”,导致无所事事,只能到其他小组“溜达”、“捣乱”。

分析:合作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合作能力是个体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本身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就相当少,所以我们老师就要多创造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并提醒孩子一些具体的“如何合作”的方法,逐渐的加强孩子的合作能力。

――再按另一特征给已分的物体进行第二次分类。

这些分好的商品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能给他们再分一次吗?
――请两名幼儿操作,并相互交流分类标准。

――全体幼儿检验分类结果,再次明确分类标准。

实录:由于刚才有了给卡片分类的经验局限,导致孩子只会给这些物品重新指定一个分类标准重新为他们分类。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一度非常地混乱,孩子没有意识在已分好的物品中再去分,而是又混合在了一起。

只有两个小组的孩子进行了二次分类:吴子昊一组的孩子马上发现了商品上的价格标签的秘密,他们赶紧把一元的分在了一起,两元、三元、五元依次类推;包诚一组的孩子没有按照价格
来分,而是更加细化,把吃的东西里面的喝的饮料类分了出来,可真够仔细的。

我请吴子昊一组的孩子来介绍他们的分类标准,也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孩子。

并请孩子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分类过程:如价格是一元的吃的东西有哪些?依次类推。

接着我让孩子再去操作一遍,这一次孩子的思路清晰了,每个小组都能有序地进行二次分类。

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利用生活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我想,在幼儿阶段,数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合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分类不仅理解了二次分类的含义,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服务、物品的能力,更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活动后的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
二次分类的特征。

另外,需要更加重视的是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的。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