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论与反本质论
)))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热点论题
t 苑莉均
In the eig ht ies in t he U nited States .s fem inist philosophy sector a challenge was is -sued t o the theory of essence w hich had been regarded as an objective principle by t radit ion -al philosophy,and the pros and cons on t he theory of essence and the t heory against it be -came a hot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 hat period.T his art icle presents a general pict ure of t 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ant i essence t heory and t he issues that sparked t he controversy.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在经历了70年代对性别差异的沿袭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之后,又对女性主义自身保留的,传统哲学视之为客观原则的本质提出询究和挑战。
反本质论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自西方两大思想渊源的影响和启示。
其一是当代英美哲学中流行的维特根斯坦式的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其二是欧洲大陆哲学中占主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美国的女性主义反本质论者主要受到维特根斯坦式的哲学启发,以分析的方法来解析女性主义理论中出现的难题,继而对逻辑分析方法所未能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主观性与作出决定的公正性之间的矛盾逐一发难。
反本质论者提出的各种难点可归结为两大问题。
(一)错误的普遍概括。
从某一阶层的妇女群体的日常经验中归纳出的理论概括是否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经验?以某些白人中产阶级的经验为基础的女性主义主张同样是一种维特根斯坦所批判的先验论。
这一先验论以单一的/本质0来代替不同妇女的经验证据的探究。
(二)谁有资格并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声音和主张?如何避免排除异己和压制不同意见的本质论错误,以实现女性主义为之奋斗的初衷:结束所有妇女受剥削、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不仅是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一个群体的性别歧视,而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第三世界的众多贫苦妇女的不公正待
遇)。
第一个大问题涉及了哲学、逻辑学、认识论在社会伦理应用中所遇到的疑难,即某一范畴的要素或某一群体的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或是否分享一种通过她们的话语和身体的相似而具有的共同特性。
如果从某一妇女群体的经验事实得出的概括不能代表全体妇女的实际状况,如果/妇女0这一范畴并不脱离种族、阶级、肤色等等而独立存在,任何关于抽象妇女的概括都是错误的,那么人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诘问:女性主义理论是否可以自立其说?女性主义学者和捍卫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团结全球姐妹以求人类解放的宏图大业是否还有真实的意义?对此,女性主义的本质论者和反本质论者的回答是一致的。
共同的追求是:女性主义可否避免错误的普遍概括而发展一种新的、多种差异并存的多元化理论?传统的认识论疑难之一即经验与理性的绝对二分法只能阻碍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如何辨析这一所谓的两难并走出认识误区,如何使具有不同实践经验的妇女展开多渠道的对话,本质论与反本质论的争议促使女性主义理论者首先取得一个共识:单一理论形式似乎难以说明处在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妇女的差异性。
但是,单方面强调不同妇女的差异性、忽视差异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点,是否有悖于女性主义理论探究的实质:为什么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都容忍性歧视?如何消灭以压迫为基础的体制性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当然,性压迫形式与其他各种压迫形式的重叠交错使女性主义的理论探究疑难重重。
不同妇女的差异和相似的处境不能不使女性主义反思:妇女身份的异同或许不只是个经验探究问题。
在我们关注妇女的相异和相似时,常常是以某些方式来判断这/异0和/同0的。
总是存在一种决定的因素,以其有意义的方式来决定不同妇女在哪些方面不同,在哪些方面相似。
第二个大问题涉及权力与利益的相关
60
p 编译与评介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
性。
反本质论者指出,无论谁处在宣布妇女受压迫的共同性的地位上都会陷入排除异己意见,获取优先性和权力以满足本群体的自身需要目的。
为防止这种理论者滥用权威,反本质论者提出放弃对抽象妇女的探究而原样保留妇女的不同声音作为理论的汇集。
各种声音并存,不仅可避免所谓/帝国主义0的斥责,而且,从某一角度讲,尽管有极端经验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嫌疑,多种声音毕竟胜于一种统一的妇女观,尤其当各种声音彼此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保留分歧比排除异己更显公正。
反本质论者认为绝对的客观性概念虽不可求,最接近于客观的则是通过对话而取得多种观点的共存。
这一并不求一致的多元论正是女性主义理论应当坚持的优异之处。
当然这不等于承认,追求单一真理是不合理的,理论的作用在于调查多种形式的对话,并且原始地保留不同的声音。
参考书目及刊物
(1)伊丽莎白V.斯佩尔曼:5非本质的妇女)))女性
主义思想中的排斥难题6,波士顿,比肯出版社, 1988年版。
Elizabeth V.Spelman:I nessent ial Wormen-pr ob-
lems of Exclusion in Feminist T hought,Beacon Press Boston1988.
(2)南希#罗多罗:5母性生育:性别的心理分析和社
会学6,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Nancy Chodorow:T he Reprodoction of M 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Berke-ley:U niversity o f California Press,1978.
(3)凯特#米利特:5性别政治论6,纽约,巴兰特,1969
年。
Kate M illett:Sexv al P olifics,N ew Yor k:Ballanline, 1969.
(4)舒拉米通、费尔斯通:5性的辩证法6,纽约,班塔
姆,1970年。
Shulamith Fir estone,T he Dialectic of Sex New, Yor k:Bantam,1970.
(5)美国5符号6季刊,1994年春季号。
Signs,Spr ing,1994.
(6)美国5政治理论6杂志,1995年8月。
Political T heory,Avgvst,1995.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国彤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概述
t荣维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0,于1996年10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
该会议是丘仁宗教授主持的5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6项目的重要部分。
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的概念、内容及主要派别;女性主义性别概念;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及女性主义哲学的渊源、现状和走向;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对妇女解放运动和公共政策的意义等。
来自北京及各地的妇女研究学者、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和女性主义哲学家、中国海外学者等70人左右出席了会议,围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在会上和会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这次会议是一次中外女性主义者、中国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国内女性主义者之间的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对中国妇女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麻省大学的弗格森(Ann Ferguson)女士把女性主义哲学定义为:/任何以结束男性统治的必要社会变革为目标的哲学研究方案0,在这种意义上,/女性主义哲学是一种承
61
p学术动态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