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
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
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吴丝蜀桐张高秋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
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吴丝蜀桐”。
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
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
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最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
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
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遥想。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安徽师大陈千里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
“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
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
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萋萋,雍雍喈喈。
”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
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就将这一传说化入诗中,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有唐一代贤相张悦。
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梧桐不仅可以同凤凰或修竹构成复合意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而且还可以单独运用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
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诗中的孤桐槁叶尽落、扶枝枯残,但其耿直高洁的本性却倍加突现。
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
”诗人以孤桐自况,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的凌云之志和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
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自古以来,凤凰就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平添了凤凰几分“捡尽寒枝不肯栖”④的高洁本性)可以说是一种祥瑞之树了,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⑤乡间人们大量种植梧桐,或点缀于庭前院后,或栽种于道路两旁以期好运常在。
李白有诗句“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便是证明。
由此可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
意象是作者主观感觉和情意的物化,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
当这些客观物像进入到诗人的脑海中,在灵感的作用下逐渐由模糊趋向于明晰并由诗人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变成意象。
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物象就变成了既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同时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生发相应的联想,近而体悟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或审美教育。
正如如上所列举的意象,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
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
⑥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会常常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种以梧桐象征丧偶的说法,最早可以流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输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
”后来文人便把这一象征意蕴继承开来,出现了许多名诗佳词。
贺铸在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中写到:“重国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
”虽是对“其根半死半生”和“琴哀半死桐⑦”之薏的化用,但丧偶之痛何似霜后梧叶憔悴损!相似的还有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有害寂寞。
”四、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世界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
古人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地传达无限离愁的落寞。
这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
“梧桐”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人之愁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
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
诗歌的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
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
入仕为政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之一。
为此,他们不得不被迫与所爱之人各居一方,这样也就难免产生许多闺怨之愁。
如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