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长成长三境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校长的素质如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长的成长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我认为校长成长也是如此。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指对追求目标的选择,即确立目标、形成个人追求的过程。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有多么高,他的才能就发挥的多么充分”。
一批又一批新的校长走上领导岗位,他们与他们的前辈校长有许多不同点。
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在变化,且变化更新之快,让人们始料不及,每一名校长都面临着“升级换代”的挑战。
作为校长需要纵观全局,追踪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
从先进国家和地区来看,他们的校长通常都具有博士学位,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从国内教师队伍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扩展,中小学中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将越来越多,管理者必须是学者、专家,否则难以服众,已是大势所趋。
学者专家治校,将成为主流。
先成为学者、专家,然后再做校长当然很好,但现阶段面临的现实是,绝大多数校长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实践型校长,还没来得及成为学者、专家,甚至于没有经过必要的校长培训就做了校长。
无论是专业的精深度,还是先进管理理论的内化度,都有一定的欠缺,也是目前校长们的最大缺陷。
现代学校管理已远非过去“生产队长”式的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胜任日趋复杂的学校管理工作,校长就必须树雄心、立大志,无论从那种角度来看,都应当将做专家型、效能型(高效低耗的管理)校长当作自己始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指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的过程。
苏联教育家、杰出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因此,作为校长的第一要务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在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上下苦功,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上更加成熟。
校长必须努力自觉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上做教师的楷模,做到身正为范,身体力行地执行方针政策。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教师做到的、遵守的,自己先做到;教师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
时刻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生,做师生的知心人、贴心人,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为校长的第二要务是,有精深的专业素养。
学校是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作为校长就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做到学高为师。
首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育理论是有效实施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依据,作为校长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使其所领导下教育工作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其次,具有深厚的业务功力。
业务功力是校长的最重要的资本。
教育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校长至少要精通一至两门学科的教学业务知识,并对其它相关学科也应该做到基本了解,能熟练地运用教育规律,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始终抓住教育教学这一核心工作,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再次,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校长要通晓一定的社会科学(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生活的知识,并能够借鉴变通,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使其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通才”,形成校长特有的领导魅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为其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为校长的第三要务是,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在学校工作中,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宏观上的战略性定位,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破解。
特别是学校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尤其能显示出校长的管理艺术和管理魅力,管理的核心是人,因为人是管理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科学的管理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着力点和归宿的,管理得好,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
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形成,需要校长主动掌握管理知识和艺术,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
因此,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及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的“修炼”,应成为校长提升管理水平的必修课目。
同时,还需要将所学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并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理论。
作为校长的第四要务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总负责人,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面对各种压力,为经费、关系、升学率、安全、生源等问题而困惑和焦虑。
往往导致校长的心理负担过大,精神上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耐挫力,善于排解不良情绪,学会用豁达大度的心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得失,不斤斤计较,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教育事业重如山,讲奉献,不求索取,以忘我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学校工作中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各项工作做到前头,以减轻工作被动、工作失误带来的压力。
成为专家型、效能型校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和实践。
要通过坚持不断地学习,增强底气,陶冶雅气,涵养文气。
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果敢精练、温文尔雅、为人师表的独特气质。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指在追求的理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终有所成,目标终于达到,令人惊喜万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校长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已逐步成为“内外兼修”“武功高强”的“掌门人”,并能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抱负,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主张,开始用开阔的眼界思考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如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并使之变成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奋斗、进取的过程。
众所周知,科学、规范的制度是校长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
校长治校过程中,已经健全和完善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已被广大教职工所认同并自觉地遵守执行。
教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其发展必然引发学校制度的变革。
因此,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校长长期的任务,也是“武功高强”校长形成自己的管理风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校长办好一所学校,还要十分重视另一层面的建设,即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积淀。
学校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特色立校。
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精神累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
因此,进入新的境界的校长一定要更加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并且加以扬弃、总结提炼,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管理风范和管理理论。
可以肯定地说,确立目标,执着追求,把学习当作乐趣,把创新作为动力,将实践作为磨刀石,“蓦然回首境界”的时刻就一定会达到,也一定能达到。
论现代学校的制度与机制建设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有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的保障,更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机制的保障。
学校制度就是学校管理的规则与规范,它对指导人们的行为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的机制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各种要素的组织设计与安排,它对保证组织预期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本质探讨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中制度与机制建设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制度与机制概述(一)制度概述什么是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李江源在对诺思关于制度定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教育制度的看法:“教育制度就是由一系列内在相关的教育规则或教育规范构成的系统。
在教育制度的各种类型中,教育法律制度最纯粹地表现着教育作为规则或规范的存在。
”从本质上来说,“制度”是一组规则与规范的体系,它带有一定外在的与内在的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表现在制度强制的限制性与激励性上。
所谓“限制性”指它对个体随意行为的约束。
在一定的社会里和特定的组织中,个体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如果个体行为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组织利益或他人合法的利益,有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降低组织的效率,这种行为就被称为“非期望行为”,制度就要对这种非期望行为进行限制。
比如,在工商业界普遍存在的考勤制度就是对职工缺勤迟到早退等现象进行约束的制度。
所谓“激励性”指它对个体社会期望行为的鼓励。
个体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公共利益、组织利益或他人合法的利益增加,有可能导致组织目标实现程度提高或组织效率增强,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期望行为”,制度也对这种社会期望行为进行鼓励。
比如,我国不少中小学制定的“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就是旨在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作贡献的制度。
所谓“强制”就是只要这种行为产生,它就要受到约束或者鼓励,它不因个别领导人的好恶而改变。
但与法律相比,制度的强制性是有限的。
这种有限性既表现在运用范围上十分有限,离开了一定范围,这一制度就失去了效力;也表现在它的强度上,它强制的程度较弱。
在一般情况下,制度的作用是通过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
这里“外在”指,它通过一系列明文规定的“规则”与“程序”规定人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所谓“内在”指,它往往被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约束个人可能产生社会所非期望的行为,同时在另一面,鼓励个人积极从事社会所期望的行为。
(二)机制概述什么是机制?吴礼民在对机制词源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所谓“机制”,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后来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了这个词汇,在分析生物的功能时,常常要分析其机制,也就是要了解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
这样,“机制”的应用领域便从“无机体”扩展到“有机体”。
按系统理论而言,机器、生物体、人体都是系统。
机制就是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方式,或者说,机制是系统的构成和要素间的本质联系。
根据普通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机制决定系统的功能,而功能是系统性能发挥出来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