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
第六章 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
(2)Lewis酸:主要为金属卤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以及它们 的复合物。
其引发反应可分两种情况: (i)不能“自离子化”的单独Lewis酸
与体系中微量的水发生水解生成H+引发聚合反应,如: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ii)能“自离子化”的Lewis酸或不同Lewis酸的复合物 通过自离子化或不同Lewis酸相互离子化产生阳离子引发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2.3 链增长反 应
单体加成方式为首尾加成。 与阳离子聚合反应相似,增长链碳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间存 在离解平衡,其离解程度与抗衡阳离子以及溶剂性质等密切相 关。 ➢ 溶剂极性越强,离解程度越高,链增长活性越大;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 抗衡阳离子(一般为碱金属离子)的影响较为复杂,在高极 性溶剂和低极溶剂性中的影响方向正好相反。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在这类引发体系中,通常把碳阳离子源称为引发剂(initiator), 而把Lewis酸称为活化剂(activator)。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1.3 链增长反应
(1)链增长活性中心与抗衡阴离子的离解平衡:
离解程度增加 反应活性增加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在高极性溶剂中,金属离子越小,越易溶剂化,与增长 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越小,离解程度越高,链增长反应越快; 在低极性溶剂中,溶剂化作用十分微弱,增长链碳阴离 子与抗衡阳离子之间的库仑力对活性中心离子对的离解程度 起决定性作用。金属离子越小,它与碳阴离子的库仑力越强, 离解程度越低,链增长反应越慢。
离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 链碳阳离子与抗衡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链碳阳离子与抗衡 阴离子的相互作用越弱,两者越易离解,链增长活性越高。
➢ 溶剂极性或溶剂化能力:极性大或溶剂化能力强的溶剂有利 于链增长活性中心与抗衡阴离子的离解,有利于聚合反应速率 的增大,如果溶剂极性太弱以致不能使两者离解而形成不具有 链增长活性的共价化合物,则聚合反应不能顺利进行。
链转移引发剂(inifer),如果聚合反应中不存在向单体等其它 的链转移反应,就可获得末端含-Cl的聚合产物。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1.4 链终止反应 阳离子聚合中除链转移反应会导致增长链失活外,还可
发生以下的终止反应: (1)链增长碳阳离子与抗衡阴离子结合:
如Cl3CCOOH/TiCl4引发的异丁烯聚合
种形式: (1)向单体链转移:增长链碳阳离子以H+形式脱去β-氢给 单体,这是阳离子聚合中最主要普遍存在的也是难以抑制的 内在副反应(built-in side-reaction):
链转移与链增长是一对竞争反应,降低温度、提高反应介质 的极性,有利于链增长反应,从而可提高产物分子量 。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离子稳定化的首-尾加成结构,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双键加成时总是进攻不带取 代基的C,生成的碳阳离子可被取代基共振稳定化:
(3)阳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在阳离子聚合中也存在这种重排
反应,如: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1.4 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反应是阳离子聚合中常见的副反应,可有以下几
➢ 共轭烯烃,如:
➢ (π+n)给电子取代乙烯,如:
该类单体由于N和O原子上的未成对电子能与双键形成p-π 共轭,使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大,因而特别活泼。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2)异核不饱和单体R2C=Z,Z为杂原子或杂原子基团; 如醛RHC=O,酮RR’C=O(丙酮除外,因其最高聚合
温度为-273 oC),硫酮RR’C=S等。 (3)杂环化合物:阳离子开环聚合
1954年Natta等把Ziegler催化剂中的主要组分TiCl4还 原成TiCl3后与烷基铝复合成功地进行了丙烯聚合。
聚合反应。如: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两种Lewis酸复合时,酸性较强的起受体作用,从酸性 较弱的一方夺取负离子而产生离子化,如:
(3)碳阳离子引发剂:碳阳离子源/Lewis酸复合引发体系 碳阳离子源是指一些在Lewis酸的活化下能产生碳阳离
子的化合物:三级(或苄基)卤代烃、醚、醇、酯等,在 Lewis酸的活化下产生碳阳离子引发聚合反应,如:
(iii)有机金属化合物: 有机金属化合物是最常用的阴离子聚合引发剂。多为碱
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如丁基锂),Ca和Ba的有机金属 化合物也具引发活性,但不常用。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活性与其金属的电负性有关,金属的电 负性越小,活性越高。 (iv)格氏试剂:
烷基镁由于其C-Mg键极性弱,不能直接引发阴离子聚合, 但制成格氏试剂后使C-Mg键的极性增大,可以引发活性较大 的单体聚合。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此外,有些中性分子如R3P(膦)、R3N、吡啶、ROH、 H2O等都有未共用电子对,为Lewis碱,可以通过亲核加成机 理引发阴离子聚合,但它们的引发活性较低,只能用于活泼 单体的聚合,如活性很高的α-氰基丙烯酸乙酯(502胶水)遇 水可以被引发聚合:
单体与引发剂之间具有选择性:能引发A单体聚合的引发剂, 不一定能引发B单体聚合。强碱性高活性引发剂能引发各种活性 的单体,而弱碱性低活性引发剂只能引发高活性的单体。
此外,凡是容易与碳阳离子反应使之失去活性的溶剂都不 宜选做阳离子聚合溶剂。
因此,适合于用做阳离子聚合的溶剂并不多,常用的有 芳香烃(如甲苯、苯、硝基苯)、卤代烃(如CH2Cl2)等。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2)链增长过程中单体单元链接方式: 与自由基聚合相似,通常乙烯基单体阳离子聚合一般得到能使链增长碳阳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i)金属氨基化合物: 金属氨基化合物一般认为是通过自由阴离子方式引发
聚合反应:
6.பைடு நூலகம்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ii)烷氧阴离子: 先由金属与醇(酚)反应制得烷氧阴离子,然后再加入聚
合体系引发聚合反应。如: 2 Na + 2 CH3OH → 2 CH3ONa + H2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3)链增长碳阳离子与与亲核性杂质的链终止
在聚合体系中,若存在亲核性杂质,如水、醇、酸、酐、 酯、醚等,它们虽然可以作为质子或碳阳离子源在Lewis酸 活化下引发阳离子聚合。但它们的含量过高时,则可导致转 移性链终止反应,以水为例: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一般质子酸(如H2SO4,HCl等)由于生成的抗衡阴离子 SO42-、Cl-等的亲核性较强,易与碳阳离子生成稳定的共价键, 使增长链失去活性,因而通常难以获得高分子量产物;
超强酸由于酸性极强,离解常数大,活性高,引发速率快, 且生成的抗衡阴离子亲核性弱,难以与增长链活性中心成共价 键而使反应终止。
(2)向反离子链转移 增长链碳阳离子上的β-质子也可向反离子转移,这种转移
方式又称自发终止:
(3)向高分子的链转移反应: 如在苯乙烯以及衍生物的阳离子聚合中,可通过分子内亲
电芳香取代机理发生链转移: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4)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如:
该反应中 做
既是引发剂又是链转移剂,通常叫
6.2 阴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2.4 链转移与链终止反 应
链转移:阴离子聚合从增长链上脱去氢阴离子H-发生链转 移的活化能相当高,一般难以进行;
HH CC HX
Mt+ + CH2=CHX
活化能高
H
H
C C + H3C C
HX
X
链终止:在阴离子聚合反应中,由于其链增长活性中心为阴 离子,不能进行双基终止;抗衡阳离子为金属离子,链增长 碳阴离子难以与其形成共价键而终止。
因此,对于理想的阴离子聚合体系如果不外加链终止剂 或链转移剂,一般不存在链转移反应与链终止反应。
6.3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6.3.1 Ziegler-Natta催化 剂
1953年,Ziegler等从一次以Et3Al为催化剂从乙烯合 成高级烯烃的失败实验出发,意外地发现以乙酰丙酮的 锆盐和Et3Al催化时得到的是高分子量的乙烯聚合物,并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的乙烯聚合催化剂TiCl4 - AlEt3。
6.1.5 阳离子聚合的工业应用
由于适于阳离子聚合单体种类少,加之其聚合条件苛刻, 如需在低温、惰性气体保护、高纯有机溶剂中进行,因而限 制了它在工业上的应用。聚异丁烯和丁基橡胶是工业上用阳 离子聚合的典型产品。
异丁烯阳离子聚合通常用H2O / BF3 、 H2O/AlCl3、H2O / TiCl4等作为引发剂。在0~ -40℃下聚合时得到的是低分子量 (Mn<5万)油状或半固体状低聚物,可用作润滑剂、增粘剂、 增塑剂等。在-100℃以下聚合时,则可得到高分子量聚异丁 烯(Mn = 5×104~106),它是橡胶状固体,可用作粘合剂、 管道衬里及塑料改性剂等。
易发生在抗衡阴离子亲核性较强或溶剂极性不利于抗衡 阴离子与链增长碳阳离子离解的聚合体系中。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2)链增长碳阳离子与抗衡阴离子团中某阴离子结合生成 稳定的共价键
如H2O/BCl3引发的异丁烯聚合
抗衡阴离子团中B-OH键比B-Cl键强,更易脱去Cl-与增长链碳 阳离子结合生成较稳定的C-Cl键,而新形成的Lewis酸BCl2OH不 足以活化C-Cl键产生碳阳离子,从而导致反应终止。
高分子科学基础
第六章 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
6.1 阳 离 子 聚 合 反 应
6.1.1 单体
具有阳离子聚合活性的单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带给电子取代基的烯烃: 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越强, 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高,单体聚合活性越高。 ➢ 偏二烷基取代乙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