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论
罗尔斯与他的《正义论》
曹淑姗、廖彩云、尹燕、戴思阳 转载使用请说明出处
罗尔斯生平与他的《正义论》
作者简介
约翰〃罗尔斯,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 家。1921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美马里兰 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 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 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60-1962年)和 哈佛大学(1962-)任教,2002年11月 24日去世。尽管著作不多,但其在西方 学术界影响甚大,1999年获得克林顿总 统颁发奖章表扬。除了《正义论》 (1971),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 由主义》(1993)、《万民法》 (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 (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 新论》(2001)等。
《正义论》的影响极其影响之巨大的原因 影响 原因
正义问题涉及广泛 写作背景 理论特点 基本观点的具体内容和理论深度
“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正义论》简介
• 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的功 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 “原初状态”-“无知之幕”-“最大最小原则” →“作为公平的正义 • 正义原则:两个正义原则、两个优先原则 • 证明的途径:原处状态、直觉常识性判断、(反 思的平衡)
正义原则
两个优先原则: 1、第一个优先原则是自由的优先性原则 A: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 B:不允许基本自由和经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交换,承认 自由相对社会经济的绝对重要性。 2、第二个优先原则是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性 A:强调的是正义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 益总和的原则 B:公平的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的原则
无知之幕与公正有关。罗尔斯提出,只有在每 个人都受到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正义才会出现。 罗尔斯主张,在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各方, 都应该被置于同一个标杆之后。在那儿没有角色 之分,没有社会差异,每一个参与者都被作为整 个社会的平等成员来对待。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揭 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保护社会中最为弱 小的成员。
原初状态
原初状态中的主体是理性而又自利的个人,他们完全没有 利他的动机,在知识方面,原初状态中的主体被放在“无 知之幕”后,具体的知识被屏蔽了,主体不知道: (1)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他们的自然天赋 (3)自己“善的观念” (4)自己社会所处的特殊环境,如经济发展水平等。 主体知道的是一些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比如政治事务和 社会经济原则,基本社会组织和人类心理原则等。他们试 图尽最大的可能发展善的观念.
正义原则
两个正义原则的首次陈述: 第一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 的自由体系都应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差别原则(社会 的和经济的 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 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平等的向所 有人开放)
正义原则
第二个原则的再次表述: 1、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 2、一种过高的储蓄率必须最终减轻承受这一重负的 人们的负担
• • • • 1 2 3 4 正义的主题 正义的作用 正义的前提 正义的主要观念
作为公平的正义
问题:直觉主义理论是目的论还是义务论?
正义原则
两个正义原则的前提是“原初状态”
相应于传统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比它更为纯粹和抽象
两个 原则区分两个领域,从而调和了西方政治理论中长期 争论不休的自由与平等的矛盾。
原初状态
体现原初状态特征的条件:
正义的环境 正当概念的形式限制
无知之幕
契约各方的理性
原初状态
正义的环境
只要互相漠不关心的人们在中等匮乏的条 件下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提出了互相冲突的 要求,正义的环境也就存在了。
◆ 使人类合作成为可能而又必要的客观环境
◆
主观环境表现在合作主体,
原初状态
正当观念的形式限制:
两个正义原则:
• 平等自由原则 • 机会公平原则、差别原则
两个优先原则:
• 自由的优先性 • 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
《正义论》目录
• 第一编 理论 第一章 作为公平的正义 ----廖彩云 第二章 正义的原则----尹燕 第三章 原始状态----戴思阳 • 第二编 制度 • 第三编 目的Biblioteka 作为公平的正义谢谢!
原初状态
原初状态,是一种假设状态。在这种假设状态中, 公民之间有自由而公平的合作。它是一种其间所 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 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 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 设计原初状态的目的在于“原初状态观念旨在建 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以使任何达成同意的原则都 将是正义的” 一旦公平的程序已经建立,不管什 么样的程序,倘若程序能够得到很好的遵循,结 果应该是公平的。
正义原则
两个原则体现的一般正义观: 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 入与财富、 自尊的基 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 一种不平等地分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反过来说不能使所 有的人受益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
“不平等”是必然的,但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必须符合每 个人的利益;权利与职务的差别也必须是以每个人都可以 自由进入为条件。即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活动的某一职务和 得到相应的去哪里的机会。
原则应当是普遍的
原则要能广泛适用
公开性的条件 为互相冲突的要求规定先后次序 终极性的限制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 The veil of ignorance
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 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 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 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 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他是什么人。 所有的参加者都处在无知之幕背后,他们对他们的特性、 能力、宗教信仰及个人的历史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他们 所处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状况,不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 或阶级地位。他们有对社会的一般的理论知识,知道他们 是理性的,并且不管他们的环境和生活计划如何都将追求 基本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