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

嗜酸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增高,直方图在 98~132fl区域内的细胞峰明显增高,并通常仪 器出现不能判断中间细胞区域值而报警,提示 淋巴细胞与单个核细胞之间的区域异常、单个 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有异常,可能 存在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 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必要时行外周血细胞学 分析进一步检查。(图1-6和1-7)。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直方图(1-6)
%
淋巴细胞群
嗜酸性粒 细胞群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单核细胞增高白细胞直方图(1-7)
%
淋巴细胞群
单核细胞群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中间细胞增高白细胞直方图(1-6/7)
%
淋巴细胞群
RDW是一个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液分 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 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 (CV)表示。 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 更为客观准确。 RDW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及红细胞直方 图的变化,同时分析其异常是否由于红细胞碎片、 红细胞聚集或双相性细胞引起。
红细胞参数的意义
红细胞的三个平均指数都由红细胞计数、血 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三者经固定公式计算得 出。 单独某个参数对疾病无诊断意义,必须联合 多个参数才能有效鉴别。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 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指标。 如今,我们使用MCV、RDW配合红细胞直 方图,则更有助于判别贫血的病情和疗效。
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
1、小细胞性贫血:指细胞体积较小, MCV低于正常值。 包括以下情况: ①:RDW正常,红细胞主峰左移,分 布在55~100fl,顶峰在75fl处,基底较窄 为典型均一性图形,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 常见于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图2-3)
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正常白细胞三分类直方图(1-1)
小细胞群
%
大细胞群
中间细胞群
35
90
160
300
450
白细胞直方图与临床应用
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可评价血液中 白细胞群体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细胞图 并无特异性,某一类白细胞的增多或减低 均可使直方图产生相似的变化。 因此,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如图:14~1-16)只能提示白细胞分群之间比例变 化或可能出现异常白细胞,故必要时可用 显微镜复查血涂片(外周血细胞学分析)。
治疗后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直方图
由于异型淋巴细胞体积比正常淋巴细胞偏 大,仪器将其归属于中间细胞群,直方图上表 现为小细胞群与中间细胞群融合,呈骆峰形。 此曲线并非具有特异性,应与单核细胞增 高直方图区别,鉴别方法为外周血细胞学分析。 (图1-13)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直方图(1-13)
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特点
太谷人民医院检验科 高文银
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的检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2、淋巴细胞百分率(LYM%) 3、单核细胞百分率(MXD%) 4、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 5、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LYM#) 6、单核细胞计数绝对值(MXD#) 7、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NEUT#) 8、红细胞计数(RBC) 9、血红蛋白浓度(HGB) 10、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2-1)
%
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
100
200
300
400
红细胞左移、右移直方图(2-3)
紫红色虚线为正常红细胞直方图
%
蓝色曲线为红细胞左移直方图
黑色曲线为红细胞右移直方图
100
200
300
400
红细胞直方图与参数关系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 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 宽度都会影响直方图的形态; 为此先行了解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对红 细胞直方图的判别有较大帮助。 红细胞直方图主要对于临床贫血患者 有诊断价值。
1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1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15、血小板计数(PLT) 1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18、血小板比容(PCT) 附加三个直方图: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直线方程图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直方图(1-8)
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单一主峰)
%
幼稚细胞主峰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Biblioteka 线3590160
300
45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直方图(1-9)
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单一主峰)
%
幼稚细胞主峰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急性白血病直方图(1-8/9)
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单一主峰)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相对 减低直方图显示淋巴细胞峰明显缩小甚至 缺如,中性粒细胞右侧区域异常。 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 多、淋巴细胞减低症等。(图1-4)。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1-4)
%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直方图(2-6)
%
双主峰曲线 虚线为正常红细胞曲线
100
200
300
400
2、大细胞性贫血:指MCV超过正常范 围,红细胞体积较大。 包括以下情况: ①RDW正常:红细胞主峰 明显右移, 主要分布在75~130fl,顶峰位于100fl处, 提示为大细胞性,体积较一致。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淋巴细胞群





(1-5)
%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淋巴细胞群





(1-5)
%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高 直 方 图

%

小细胞均一细胞群
图(2-3)
虚线为正常红细胞曲线
100
200
300
400
②:RDW轻度增高: 红细胞主峰左移,分布在55~100fl,顶 峰在65fl处。 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细胞不均一性,常 见缺铁性贫血;(图2-4) 临床用铁剂治疗有效后,直方图有明显 变化,可出现双峰图形。(图2-5)
缺铁性贫血直方图(2-4)
%
幼稚细胞主峰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图1-8和图1-9主体坡峰极为相似, 单靠血十八项不能确定急性非淋巴 细胞与急性淋巴细胞,必需进行骨 髓细胞学分析明确诊断。
慢性白血病直方图
治疗前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在单个 核细胞区和中性粒细胞区左侧范围有一高 大的细胞峰,图形呈一平台状; (图1-10) 冶疗后如疗效佳,白细胞总数减低, 直方图可恢复正常;(图1-11) 若发生急变,直方图可出现向急性白 血病直方图趋势。(图1-12)
血球仪可在一分钟之内对样本同时进行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的直方图绘制。
%
白细胞三分类直方图
35
90
160
300
450
血球仪可在一分钟之内对样本同时进行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的直方图绘制。
一、白 细 胞 直 方 图
血液分析仪器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 分为3群。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图1-1)的左侧又高又 陡,跨越35~95fl定为淋巴细胞群(小细胞群), 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最右侧又低又宽,跨 越160~450fl定为中性粒细胞群(大细胞群),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定 为单个核细胞区(中间细胞群),主要以单核 细胞为主,也包含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及白血 病细胞等。
血小板聚集干扰白细胞直方图(1-16)
血小板聚集干扰群
%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二、红细胞直方图
仪器在36~360fl范围内分析红细胞,横坐 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 胞出现的频率。 正常红细胞主要分布在50~200fl范围内 (图1-2),直方图上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从 50~125fl区域有一介几乎两侧对称、较狭窄的 正态分布曲线,主峰右侧约分布在125~200fl区 域的细胞为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直方图可出现 左移、右移或出现双峰现象。
%
小细胞不均一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红细胞曲线
100
200
300
400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

% 治疗有效后曲线(双峰)

图(2-5)
治疗前曲线 虚线为正常红细胞曲线
100
200
300
400
③:RDW明显增高: 红细胞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小细胞 峰明显左移,峰顶位于50fl处,较大细胞 峰位于90fl,基底较宽; 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和不均一性。见于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图2-6)。在骨髓细 胞学细胞铁染色片中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 百分比>15%为确诊依据。 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类似 图形(图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