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诺贝尔奖的一些感想
中国人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多年来没有获得过
一次真正的诺贝尔奖。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诺贝尔奖的过错,只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使得它来不及颁给中国古代的那些超群的发明家和
科学家。
虽然话可以这样讲,但是问题也就出现了,为什么
当代的中国丧失了往日的智慧和灵动了呢?
直到上世纪初,我国水深火热之时,中国的科学家们,
即钱学森那一代人,他们依旧可以掌握世界尖端的科技,依
旧可以笑傲学术之巅,直到他们纷纷回国。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有他的祖国。
这是巴斯德
的名言,讲出了科学家们对国家深沉的感情。
但同时也意味
着选择祖国就要有所放弃。
于是一大批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
的良好学术前景,选择了回国支持建设。
而在我看来,中国当代之所以没有诺奖,就是“支持建
设”惹的祸。
作为快速建设中的国家,中国的科技界过于功
利化,技术永远优于理论。
正如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样,
只有成为实物,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利,才能为发明者带来利
益。
换句话说,在中国研究前沿科学,如果不能立即转化为
产值,那就是不现实的。
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文学奖一项。
尽管有语言不通等诸
多理由,但是什么日本土耳其的作家都可以得奖,为什么中
国不可以?上学期上现代派小说研究时,老师经常向我们抱
怨中国的体制问题,例如中文系要求定量上交论文之类都被
他贬为毒害中国文学发展的狗屁制度。
的确,规范化的管理
本来就不是普适的,更何况这种管理方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呢。
很多人说,中国出不了诺奖很大程度要怪罪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我看来,教育制度只是一个因素,却断然不是主要的因素。
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成长出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难道中国碰巧遇到了那个出不了诺奖的教育体系么?有可能,但并不可信。
学术环境不好,以及国家整体导引的错误,是在我看来中国出不了诺奖的原因。
到现在为止,中国还以管理工厂的方式管理学术界,以数量质量的积来评价学术成果看似科学,实则荒谬。
记得有一则把一篇论文拆成几分发表,就是为了更高的成果评价。
像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中国,也是这样的一次次为了功与利,中国人通向诺贝尔的道路被拆成了一段一段。
我认为中国想要摘得诺奖,首先要从体制改革做起,对科学研究者,艺术家以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支持。
诺奖是需要一定的天才,但在天才方面,足够获得诺奖的人在中国大有人在,中国所缺少的是把天才转化为诺奖的过程,那是对本国从业者的信心,耐心以及必要的尊敬。
不过无论如何,我相信中国在50年之内总是要得一次诺贝尔奖的。
毕竟中国人已经这么多了,类似国足的奇迹,不会再出现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