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图1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形态: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图2 图3图4四、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资源、交通等;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A、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

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如图3: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如图4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②交通拥挤;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区位: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G、郊区农业——市场;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3、农业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美国、澳大利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的影响在加强;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工厂自然因素:水源、土地、矿产社会经济因素:原料(零部件)、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产品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产出二:工业的区位选择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水产品加工厂、制糖厂、水果罐头厂宜接近原料产地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宜接近消费市场工业的区位选择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如下表:考虑环境效益:原则:无污染的小工业可以布局的城区;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近郊地区;严重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远郊地区;如下图: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区。

污染水源的工业:设置在河流下游;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整治污染,绿化美化环境;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规模大;产品重、厚、长、大;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发展的共同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环境污染严重;⑤用地紧张;⑥交通拥挤;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工业分散新兴工业区的分散——跨国公司:工业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联系:生产联系、空间联系。

工业地域 工业区 工业城市自发形成的,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和廉价劳动力。

传统工业区的集聚: 新兴工业区的集聚: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导 致形 成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主要特点:出现地点: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新兴工业区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企业特点: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产品或高技术产品,产品轻、薄、短、小; 典型地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等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过程分散;2、以中小企业为主;3、以轻工业为主;美国“硅谷”发展条件: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