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2020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三)一背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他劝告世人要多读书。

中学生尤为如此,教科书要读,教科书之外的书报杂志也要读。

但仅仅停留在“读”上还不够,还应该学会把书中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了达到“气自华”的境界,。

背书,要学会去粗取精。

数学家华罗庚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的地方,就要多用些力气。

”多读书,但不必全面掌握,而是重点记忆书中那些前所不知的新东西和重点部分,有选择地背诵“华彩乐章” ,略去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就叫去粗取精。

背书要学会提纲挈领。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曾经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只有理出背诵材料的结构,提纲挈领,使之化繁为简,才会在大脑里刻下清晰的痕迹。

余光中的《乡愁》是这样写的: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读上几遍之后自然会发现,诗的第一节写母子别,第三节写夫妻别,第三节写生死别,第四节写故乡别;这“四别” 分别用一个形象来表达,母子别用“邮票” ,夫妻别用“船票”,生死别用“坟墓” ,故乡别用“海峡” 。

只要抓住了这一纲领,背诵便易如反掌了。

1. 能填入第一段横线处作全文的中心论点,且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学生要背书。

B.中学生要多背书。

C.中学生还要多背书。

D.中学生要多读多背。

2.第二、三两段首句,既是各段的,又是全文的两个。

3.请指出第二、三段文字在论证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4.根据文中提供的语言信息,概括出下列词语的具体含义。

(1)“去粗取精”中“粗”指;“精”指。

(2 )“ 提纲挈领” 中的“ 纲” “ 领指:。

5.本文以“背书”为题,却从读书写起,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二深深地忏悔总也难忘那个小女孩,那个被我伤害过的极可爱的小女孩儿。

那还是20 年前,我在一所中学教语文。

一次上作文课,我布置了一道作文提:《一个奇妙的设想》。

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我发现了不少想象力极丰富的文章。

但也有一篇让我看了极为恼火,这就是那个小女孩儿写的,她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有一个美丽的设想,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怪了!苍蝇明明是人人讨厌的玩意儿,她却想入非非地要把它们变成蜜蜂。

这还得了?荒唐!荒唐透顶!于是,气恼的我甚至没有细细地看完全文,就恶煞煞地批道:荒唐!不成立!请考虑重写!于是她哭了,哭得挺伤心。

我也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于是,就在前不久,就在过了整整20 年后,我却发现了我当年的过错是多么的深重!多么的不可饶恕!那是一个宁静的黄昏,一个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人在闲谈聊天时告诉我,在澳大利亚的纸币上——面值元的纸币上的确印着苍蝇!我顿时吃了一惊!并猛然想起了20 年前那篇作文天!那个意欲把苍蝇变成蜜蜂的作文不仅不是痴人说梦,而且恰恰是一个极美丽的预言。

放眼当今世界,不是真的有人把苍蝇印在纸币上了吗?这至少意外着,在澳大利亚,面目可憎的苍蝇的确变了,变得一如“美不胜收”的蜜蜂了。

我请教那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他稍加解释,我立即茅塞顿开。

原来,澳大利亚极干净。

苍蝇所爱好的“传统环境” ——脏与臭,在那里根本不存在。

既然无此种生存环境,也就不见了“传统型”的苍蝇。

换言之,按老传统,苍蝇是与垃圾腐物为伴的,可是在澳大利亚,由于人们的严格管理,那里根本就找不到垃圾与腐物,环境干净程度堪称世界第一!自然,一旦苍蝇找不到赖以生存的垃圾与腐物,也就不得不转而非向草原森林!转而以那里的植物液汁为食,以那里的野果嫩叶为食,久而久之,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不再因为肮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蜜蜂般的业绩。

试想,当它们为庄稼树木传授花粉时,难道不是莫大的功劳吗?于是又想起了那女孩的作文: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

这本是一个无比神圣的美丽企盼,可我偏偏判了它的死刑。

那孩子的思路其实很对,也完全合逻辑,这就是:只要苍蝇不再与垃圾为伴,它们就准能变成蜜蜂。

多么美好的设计,花似的;多么甜美的设想,密似的。

她现在在哪儿?还记得这件是吗?啊,哪个美好的天使般的小女孩儿!自然,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才发现并认定,原来——像蜜蜂一样,永远在阳光下飞翔着的,是孩子美丽的心灵。

在无以名状的深深地忏悔之后,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就为了孩子们那极美丽的心灵。

6.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1)“忏悔”的意思是“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这位老师过去的错误是什么?请简要指出。

50 澳(2)20 年后,老师发现自己错了,对小女孩的作文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

这样的语句文中有很多,而其中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一句是:。

(3)老师经过忏悔,得出一个意思深长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

(4)朗读本文,要把握好这样一种感情基调:一方面要读出老师的之情,另一方面要读出对小女孩儿的之情。

7.整体感受文章的特色。

(1)本文用了许多成语,起到了很好的表意作用。

请填出:表明小女孩及其作文的看法的:、、;表明“我” 思想开通和感情升华的:、;表明对苍蝇喜爱和憎恶感情的:(2)本文在写法上有三点很突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请填空:从记叙的顺序看,全文采用,造成一种悬念感;采用插叙,交代了感情变化的因由,避免了平铺直叙。

从表现手法来看,全文采用了手法,使前后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从表达方式来看,全文除采用记叙、议论外,还大量采用了方法,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8.整体感悟文章的主旨。

(1)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 这一设想是“美丽”的?(2)你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小女孩和老师各有什么可取之处?女孩老师:三谈失败(1)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

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

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2)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3)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

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4)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实验。

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6)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7)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

失败只是暂的,鼓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5 字)10.文章的(1)、(2)、(6)、(7)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3)、(4)(5)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11.怎样理解“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句话?请以实例作说明。

(不超过60 字)12.在第(3)、(4)、(5)段中“终于”这个词出现了4 次,能不能删去它们?为什么?(不超过60 字)1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40 字)四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3)工棚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

人们又疯似的折回来。

(4)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人们跌跌撞撞向那木桥拥去。

(7)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8)老汉消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像一座山。

(9)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10)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11)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12)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13)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

”(14)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1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6)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7)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18)队伍秩序井然。

(19)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20)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21)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2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

(23)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小伙子被吞没了。

(2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25)白茫茫的世界。

(26)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27)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28)他来祭奠两个人。

(29)她的丈夫和儿子。

14.小说对“老汉”进行了、和的描写。

15.小说第(7)节中“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为什么强调他“不久就要退休”?(不超过60 字)16.在原文中有波浪线画出小说高潮阶段的语句。

17.这篇小说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A.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

B.情节的安排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C.人物语言描写细腻传神。

D.开头引人入胜,结尾含义深刻。

18 .小说塑造了一位的老党员的形象。

五一棵树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绿化树是的某一棵树,而是指旷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

它离群.索.居..(1),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

不知什么原因,是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

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

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

这样的一棵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

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

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模糊,惟这棵树镌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

这是与遍布华山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华山松。

以华山命名的这松树,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它挺拔伟岸.(2)的躯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