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媒体之影视特效

数字媒体之影视特效

数字媒体之影视特效
关键词:数字媒体、影视、特效、数码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感觉这个概念好大。

对于学识不多的我来说,数字媒体约等于影视,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可能主要是因为本人对传媒这东西接触最多的就是影视,且我对于影视特效非常感兴趣。

说到影视特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星球大战》中的三维全息投影技术——震撼!国外影视特效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7年,凭借《星球大战》,麦克昆因获得了“最佳视觉特效”奖。

《星球大战》第一次将高科技表现得有真实感,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酒吧里聚集了佩戴着各式各样旧武器的各类生物……观众一下子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现场感。

它让我们终于明白如何让未来产生质感。

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设计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特效工业的开端。

《星球大战》视觉特效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制作上,其观念上的突破对电影工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

剧本筹谋时,叙事的安排,影视殊效让创作者跳出了传统的线性的思维模式,纯粹打破了时空的概念,是以一些局限于拍摄技术的画面可以被实现了,创作者铺开了手脚,充实发挥了想象力。

在传统的剧本外,数字殊效还需要自己的殊效剧本。

《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

这部电影里,卢卡斯还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

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技术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

绝对是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但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进程大约滞后了十多年。

2010年初,《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把中国特效行业的同行们震得目瞪口呆。

置身《阿凡达》中气力梦幻的潘朵拉星球,中国导演集体选择沉默,有网友悲观的预测:中国特效电影永远不可能赶超国外特效大片。

然后,国产特效电影与《阿凡达》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落后?
数码特效的制作成本目前还居高不下,如《泰坦尼克号》投资2.5亿美元,数码特效的开支差不多占了一半。

正是这一因素,使不少业内人士将数码特效视作“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国数码电影发展的瓶颈。

但其实也未必尽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影票房滑坡,不少电影制片厂的特技车间纷纷下马,制片人为了省钱,能不用特技的尽量不用,致使国产片里的特技元素日益萎缩。

另一方面我想是因为中国电影编导对高科技感兴趣的人不多,对数码特效的应用热情不足。

而好莱坞却拥有创作数码电影的专才,如詹姆斯·卡麦隆以平均两年1部的速度,接连执导了《深渊》、《终结者Ⅱ》、《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四部数码大片,2010《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更是颠覆了全球影视爱好者对3D电视的看法。

庆幸的是,在中国影坛,仍然存在孜孜不倦探索数码电影的导演——张建亚。

从开始尝试的《大闹天宫》到首部国产数码大片《紧急迫降》,再有后来的《极地营救》,这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欣赏
些国产数码大片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效电影未来的希望。

他与“上影数码”合作的新片《极地营救》,剧情涉及泥石流、沙尘暴、雪崩、空难等惊心动魄的场面,电脑特效总量占全片镜头数的60%,比例大大超过了《紧急迫降》,片中还首次采用2000线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部分镜头,力求以超一流的视听效果让国产数码电影跃上新的台阶。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我们看到的只是片面的表象。

这样的三两部较为成功的国产数码影片还是远无法跟好莱坞发展悠久的特效大片匹敌的。

从一线从业人员那了解到,首先,中国不缺电影特效人才;其次在电影特效方面,中国确实没有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但是就现在来说,没有任何国外人能做得了的特效中国人完不成的;再者,从实质出发,看看中外电影投资的比例就能发现非常大的区别,人家在特效上实际投入资金往往会比预期要高,而且从电影剧本刚刚敲定开始拍摄前就要请资深特效总监跟各部门一起开会决定下一步计划,国外往往在拍摄的时候还没有特效总监这个职位。

其实在工业光魔这样的国际一流电影特效公司里也每年都在中国招收特效人员,不久前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雨果》,有相当数量的镜头是完全由中国人的团队在中国完成的; 至于国内导演大量请国外团队来制作特效纯属一厢情愿和一种炒作,唐山大地震中邀请的韩国团队大量运用的特效手段;如果用心去搜索一下近几年的大片,只要是制作公司里面有base跟pixommodo这样在中国有分部的国际特效公司,中国人都参与到了非常大比重的工作中!但这两年中国电影的特效投资也在不断加大为什么还出不来好特效? 首先,必须承认现在很多导演开始慢慢重视特效,其次,那些由导演报给媒体的特效投入真正落到特效公司手里的有多少吗?那是说给投资方听的。

由特效投入缩水导致的问题:制作周期大大缩减,好莱坞一个二维合成的特效镜头(大概3秒多的普通镜头)的平均周期是一到两个月,中国一线电影一个镜头的平均制作周期一般是半天到一天……
电影需要创意、技术这两大因素来支撑,可两样中国都没有。

关键是我们求同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这类人才。

而特效需要资金的投资,但就算政府开始重视并加大对数码影视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出现特别好的特效大片,原因在上段已分析。

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特效影视前景是不乐观的。

但凡事都会有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希望中国的特效影视能够赶在一个革新的好环境下快速成长。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