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测量误差及其消除方法
解:用0.5级量程为0~400mA电流表测100mA时,最大相对误差为
用1.5级量程为0~100mA电流表测量100mA时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xm 400 x1 s% 0.5% 2% x 100
xm 100 x2 S % 1.5% 1.5% x 100
结论:应选用1.5级量程为0~100mA电流表。不能片面追求 仪表的等级,应根据被测量的大小,兼顾仪表的满度值和级别。
3.10
0.0038k
—— 3位有效数字 —— 2位有效数字
3.91010 Hz
5
—— 4位有效数字
(二)数字的舍入规则 目前广泛采用的舍入规则是: (1)当保留n位有效数字时,若后面的数字小 于第n位单位数字的0.5就舍掉; (2)当保留n位有效数字时,若后面的数字大 于第n位单位数字的0.5,则第n位数字进1; (3)当保留n位有效数字时,若后面的数字恰 为第n位单位数字的0.5,则第n位数字为偶数或零时 就舍掉后面的数字;第n位数字为奇数时,第n位数 字加1。
(1)仪器误差:由于测量仪器及其附件的设计、制造、检定等 不完善,以及仪器使用过程中老化、磨损、疲劳等因素而使仪 器带有的误差。 (2)影响误差:由于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振动、电源 电压、电磁场等)与测量要求的条件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 (3)理论误差和方法误差:由于测量原理、近似公式、测量方 法不合理而造成的误差。 (4)人身误差:由于测量人员感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视 觉疲劳、固有习惯、缺乏责任心等原因,而在测量中使用操作 不当、现象判断出错或数据读取疏失等而引起的误差。 (5)测量对象变化误差: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对象变化而使得 测量值不准确,如引起动态误差等。
随机误差的特点: 1. 有界性(多次测量中,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 的界限); 2.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同);
3. 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n的无限增 加而趋近于零)。
例:对一不变的电压在相同情况下,多次测量得到 1.235V,1.237V,1.234V,1.236V,1.235V,1.237V。 单次测量的随差没有规律, 但多次测量的总体却服从统计规律。 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处理,即求算术平均值
测量的误差值(包括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不 确定度、标准偏差等)一般只取一位到两位数字。
1、量值+不确定度表示法
对于一个已对确定性系统误差进行了修正的测 量结果,常可用被测量的量值和它的不确定度共同 表示,被测量的量值最低位与误差最低位对齐。
例如:某电压为4.320.05V;
某频率为3000.583 0.068 kHz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
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 1、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合理正确地处理数据,以在 给定的测量条件下得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2、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正确表示测量不确定度。 3、正确分析误差来源及规律,以便在测量中合理地 选择仪器、方法及环境,消除不利因素,完善检测
手段,提高测量精度。
x 100% A0
相对误差是两个有相同量纲的量的比值,只有大小和符号,没 有单位。
实际相对误差:
x A 100% A
用实际值A代替真值A0
示值相对误差:
x x 100% x
用测量值X 代替实际值A
(2)满度相对误差(引用相对误差,衡量仪表或仪器的准 确度) ◦ 用测量仪器在一个量程范围内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与该 量程值(上限值-下限值)之比来表示的相对误差,称 为满度相对误差(或称引用相对误差)
[例] 将下面的数字保留3位有效数字:
45.77, 36.251, 43.035, 38050, 47.15
[解] 将各数字列于箭头左侧,保留的有效数字列于 右侧:
45.7745.8
36.251 36.3
43.035 43.0
38050 3.8010
47.15 47.2
4
(三)测量结果的表示法
系统误差*
保持不变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误差分量 来源:①仪器固有缺陷;
②实验理论近似或方法不完善;
③实验环境、测量条件不合要求; ④操作者生理或心理因素。
22
方法误差举例
电流表 R 电压表 (A) 电压表 (B) 电流表 R
图2-2 测量电阻中的电压和电流时存在的方法误差
3. 粗大误差: 粗大误差是一种显然与实际值不符
测量误差的分类
◦ 根据测量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三类。
1.随机误差
◦ 定义: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指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技 术和测量仪器都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值时 (等精度测量),每次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都以不可预知 的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或偶然误差,简称随差。 ◦ 随机误差主要由对测量值影响微小但却互不相关的大量因素共 同造成。这些因素主要是噪声干扰、电磁场微变、零件的摩擦 和配合间隙、热起伏、空气扰动、大地微震、测量人员感官的 无规律变化等。
的误差。产生粗差的原因有:
◦ ①测量操作疏忽和失误 如测错、读错、记错以及实验条件未 达到预定的要求而匆忙实验等。 ◦ ②测量方法不当或错误 如用普通万用表电压档直接测高内阻 电源的开路电压 ◦ ③测量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 如电源电压突然增高或降低,雷 电干扰、机械冲击等引起测量仪器示值的剧烈变化等。
[例] 已知某电阻的测量中没有确定性系统误差, 系统不确定度为测量值的1%,随机误差的影响可 以忽略。若该电阻的30次测量值之和为1220,写 出该电阻的测量结果。
[解] 求该电阻测量值的平均值 R 1220 R= —— = —— = 40.6667 n 30 由于随机误差可忽略,电阻的不确定度R近 似等于系统不确定度S,若取两位数字,则 R S =40.6667 1% = 0.406667 0.41
§1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1、测量的含义 • 测量就是借助仪器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进行比
较,确定待测量是该同类单位量的多少倍的过程 称作测量。测量数据要写明数值的大小和计量单 位。
• 倍数→ 读数+单位→数据 • 测量的要素:对象,单位,方法,准确度。
3
•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 乃至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物理量有着许多不同 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就分别有码、英尺、 市尺和米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际计量大 会于1960年确定了国际单位制(SI),它规定 了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 德拉作为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如力、能 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均作为这些基本单 位的导出单位。
4
2.测量的分类
按方法分类:
• 直接测量 • 间接测量 按条件分类: • 等精度测量
√
5
• 非等精度测量
测量
直接测量
L 3.15 cm
数值 单位
间接测量
m 2 r h
L 3.15
6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的目的: 获得被测量的真值。 测量误差 : x x A 真值: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条件下,被测量 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数值。包括理论真值和约定真 值. 所有测量结果都带有误差 。
含有粗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或异常值,在数据处理时, 应剔除掉。
3、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1 )精密度。表示重复测量所得数据的相互 接近程度(离散程度)。 2 )准确度,表示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值 的接近程度。 。 3 )精确度。是对测量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 度的综合评定。
25
• 以打靶为例来比较说明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三者
随机误差定义: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 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i xi x
( n )
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
◦ 在测量中,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 随机误差是由大量微小的没有确定规律的因素引 起的,比如外界条件(温度、湿度、气压、电源 电压等)的微小波动,电磁场的干扰,大地轻微 振动等。 ◦ 多次测量,测量值和随机误差服从概率统计规律。 ◦ 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测量数据,从而减少 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用电阻平均值作为测量值,并且与误差的位数 对齐,按舍入规则,有
R=40.6667 40.67 故电阻的测量结果为:
R=40.67 0.41
2、数值表示法 当一个测量数据作为中间结果还要参加其它运 算时,希望用一个数值来表达,而不要带着不确定 度。 用一个数值表示测量结果的具体作法是: (1)由误差或不确定度的大小定出测量值有效 数字最低位的位置; (2)从有效数字最低位向右多取1~2位安全数 字; (3)根据舍入规则处理掉其它数字。
测量误差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表示方法。 1.绝对误差 (1)定义: 由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称为 绝对误差。
实际应用中常用实际值(约定真值)A(高一级以上的测量仪器或计量器具测量 所得之值)来代替真值。
绝对误差:
x x A
有大小,又有符号和量纲
绝对误差表明了被测量的测量值与实际值间的偏 离程度和方向。
标准偏差是代表测量数据和测量误差分布离散程度 的特征数。 标准偏差越小,则曲线形状越尖锐,说明数据越集 中;标准偏差越大,则曲线形状越平坦,说明数据 越分散。
p( ) 1
2 3
0
2.系统误差
◦ 定义: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重复同一量时,测量误差 的绝对值和符号都保持不变,或在测量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 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例如仪器的刻度误差和零位误差, 或值随温度变化的误差。 ◦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仪器的制造、安装或使用方法不正确,环境 因素(温度、湿度、电源等)影响,测量原理中使用近似计算 公式,测量人员不良的读数习惯等。 ◦ 系统误差表明了一个测量结果偏离真值或实际值的程度。系差 越小,测量就越准确。 ◦ 系统误差分为定值误差、变值系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