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ppt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ppt
三、2、1905年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反对沙皇专制) 列宁称之为“1917年十 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俄国1905年革命
提升:哪些因素导致了1905年革命?
A、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和俄国农村中的封建残余 根本 导致 工人、农民、士兵 B、日俄战争的惨败 C、“流血星期日”事件 具体 VS 沙皇、地主
的转型。
(4)阶级上:促成了阶级的分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
逐渐壮大。
(5)社会矛盾上:改革加剧了社会矛盾,社会更加动荡,加
速了沙皇政府统治的结束。
▓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俄国还面临着民主 革命的任务 ——“反封”
知识结构 克里米亚战争 (外) 背 景 变革的呼声 (内)
车尔尼雪夫斯基
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 甫家庭里。他非常憎恨沙 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 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 会的答案。大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 夫斯基接触到费乐巴哈哲学,逐渐成为 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代表作有《怎 么办?》
一
改革的背景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直接原因) 政治上: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铁产量对比表
国别 项目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
26万吨 385万
1/15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国别 俄国 英国 德国 项目 铁路 1500俄 15000俄 10000俄 里 里 里
一
改革的背景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直接原因) 政治上: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军事 政治 经济 社会
亚 历 山 大 二 世 认 识 到 改 革 成 为 大 势 所 趋
成 立 “ 发农 起民 “事 大务 讨秘 论密 ”委 员 会 ”
借助舆论 力量化解 封建地主 的阻力
强制 在俄 国发 起废 除农 奴制 的改 革
“与其等农民自下 而上起来解放自己, 不如自上而下来解 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是被英法的资本主义打败的!
俄国为什么会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这归根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战争引发了哪些结果?
俄国在军事训练、作战方针、武器装备、经济 方面的全面落后.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归根到底反映了农奴制度的 腐朽。
战争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 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一
改革的背景
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俄国为什么会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这归根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战争引发了哪 些结果?
俄国在军事训练、作战方针、武器装备、经济方面的全 面落后.
力量对比上,俄国明显处于劣势。俄军竟找不到一张克里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 木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缺乏弹药,军人受冻挨饿; 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 英法军队使用的是远射程大炮、新式步枪和蒸汽战船,俄 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军使用的是老式枪炮和帆船。从俄国中部运兵到克里米亚, 靠的是牛车和马车。 ——恩格斯
生活资料与土地,不得不外出谋生。
▓
其他改革
♫
其 他 改 革
司法改革:颁布…废除…实行、建立… 地方自治:农村……城市…… 军事: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
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教育: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允许西方书 籍的引进。
这些改革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
目的:巩固统治,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俄国是怎样进行司法改革的?如何认识?
解放法令 内 容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影 响
日俄战争
(外)
背景
1905年革命(内)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质,有下列的观点
观点一:俄国1861年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自上而下 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俄国1861年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的自上而下 的封建性性质的改革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01—1810:83 1811—1820:124 1821—1830:156 1831—1840:143 1851—1860:591
阶级矛盾激化:
A、农民运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B、要求变革的呼声 a、“十二月党人起义”
(时间、目的 )
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些进 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开明贵族)发动了反 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起义。起义者因 此被称为 “ 12月党人 ” 。主张废除 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土地:通过赎买获得,价格高于原来土地价格的两三倍
(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土地少于改 革前,农民得到的是贫瘠的土地(为了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 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 (花高价买了少量的贫瘠的土地)
农民负担很重,是国家对农民的掠夺
“解放”法令是否彻底?存在哪些局限性? 不彻底。
1860年
1879年
99
187
11600
42000
7954
51937
据统计,1861---1870年外出谋生的农民数目129.13万人, 1881---1890年为494.66万人,1891—1900年为713.66万人。
改革使农民获得自由,有些农民失去 思考:为什么 1861年后外出谋生的人数开始急剧增加?
改革目的:面对内外交困局面,为了维护沙皇的 专制统治巩固统治,不得不自上而下实行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军事、政治、经济、社会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
( “二一九法令”)
2、司法改革 3、地方自治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 “解放”法令( “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和公民权利。 (2)经济上:通过高价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半土地, 另外一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 哪些地块。 (3)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农民受到村社的 束缚。
性质:是沙皇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 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你如何理解?
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 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 农民实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 的侮辱. ----列宁
“二一九法令“实施具体情况:
自由:农奴获得自由,但受到村社限制,在很大程度上
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由于欠国家的债务,成为国家的农 奴。 (自由不完全)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 • (1)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 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 (2)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 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 • (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 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社会上:国内矛盾激化,武装起义不断,准备推翻农奴制。
观点一理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市场和资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 观点二理由: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地主利益 内容:解放法令对农奴的残酷掠夺 政治制度上保留了沙皇封建专制 影响:农民与地主矛盾尖锐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 同:
官员的法律意识有了提高 积极性:
消极性:
司法改革进展缓慢,许多地方仍然按照以 前的习惯来处理诉讼,普通群众也不具备 法律意识。
思考: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 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 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 现和保障
▓
日俄战争(1904—1905)
改革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 : “ 解放”法令是妥协的产物,改革后, 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 俄国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对农民 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 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负担仍旧 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沉重。
贵族在自己的庄园宣读 “二一九法令”
农奴向沙皇欢呼
1、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时间 企业 数 工人数 (人) 产值(千 卢布)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直接原因) 政治上: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 • (1)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 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 (2)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 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 • (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 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目的:维护沙皇封建专制统治 扶持富农阶层
▓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主要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农民 可以购买超过定额地份地。 作用:促成了经济大发展。
弊端: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社会矛盾进一 步激化。
斯托雷平遇刺 后隆重的葬礼
有人说斯托雷平创造了奇迹,也有人说斯托雷平是 “革命之父”。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影响:出现了经济发展奇迹
导火线
归纳:1905年革命成功了吗?这次革命给俄国带来了什么 影响? 以失败告终 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推动了斯托雷平改革 作为十月革命的“演习”,为其提供了经验教训
四、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1861年改革不彻底 日俄战争的失败 1905年革命 教材P83材料中的新人指哪些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状况? 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富农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 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进步性:
1、“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2、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自己的土 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经济发展有 重要意义。 3、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提供资金、市场,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 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