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总结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总结

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总结根据【2010】162号文要求,我项目部组织了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总结情况如下:一、工程概况高速公路八合同段分路基、桥梁工程。

其中桥梁混凝土工程有桩基、承台、桥台、墩身、盖梁、40m预制T梁、现浇箱梁及桥面系工程。

路基混凝土工程有涵洞(通道)、边坡防护、碎石桩预制桩头、边沟盖板。

二、砼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总结通过我项目部组织的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加强了砼施工质量的控制,现将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总结。

1 加强施工组织与管理1.1 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全方位做好质量控制,将质量责任明确到人,奖罚分明,加强管理人员责任心,强化过程控制。

活动组织机构如下: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项目总工程师成员:工程部长实验室负责人物机部负责人合约部长测量组长现场主管技术员现场主管技术员现场主管技术员1.2 强化作业队质量意识,建立质量奖罚专项资金加强作业队人员技术交底工作,定期进行质量大检查,明确奖罚措施。

1.3 人员管理1)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实验人员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提高项目部管理水平;2)执行3级交底制度,组织好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增强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1.4 物资管理做好混凝土施工中砂、石、水泥、减水剂、拌合用水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做到不合格材料不予进场,确保原材料质量,做好物资的保管。

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

1.5 机械、设备管理1)做好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实验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2)采用大型集中拌合站进行混凝土拌制,配备合格的混凝土运输车;3)混凝土施工模板采用大块模板,其中实心墩身采用钢模,空心墩身采用北京卓良大块模板,对模板刚度强度进行验算,保证模板的使用性能。

模板必须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4)安排专人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2 混凝土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2.1混凝土强度偏低(1)形成原因1)无堆放水泥的库房,水泥堆放在未进行硬化的地面;水泥库房的地面没有硬化或防潮措施,致使水泥受潮,水泥标号降低,影响砼强度。

2)不同规格的砂石料混堆。

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炭、卵石、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云母含量高。

3)砂、石料和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计量。

4)混凝土拌和用水不符合要求。

5)未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

(2)防治措施1)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搭设地面硬化、且有防潮处理的水泥库房。

在大型拌合站设置水泥罐,确保水泥的存放质量。

2)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自检优选,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并硬化,分类堆放。

应用高压水泵对含泥量高的粗集料进行冲洗。

3)现场设置计量设备,砼浇注前测定砂石料含水量。

4)选择合格的拌和及养生用水。

5)严格按审批的砼配合比进行施工,控制好砼塌落度。

2.2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1)形成原因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未及时养生。

3)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致砼凝固时因收缩所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砼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砼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4)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

(2)防治措施1)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2)及时养生,对T梁采取自动喷淋养生,对墩身等结构采用薄膜覆盖养生。

3)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采取预压措施。

2.3混凝土构件出现冷缝(1)形成原因承台等大构件砼分层浇注时,砼浇注间断时间较长,下一层浇注的砼已经初凝才浇注上一层的砼,将导致浇注的砼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2)防治措施1)承台等大构件砼分层浇注时,增加搅拌能力。

2)采用多点布料,改善浇注工艺以确保分层浇注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砼的初凝时间。

2.4混凝土离析(1)形成原因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砼离析。

2)砼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置。

3)浇注过程中过振。

(2)防治措施1)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2)砼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砼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m,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砼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2.5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1)形成原因1)砼浇注时漏振。

2)模板漏浆。

(2)防治措施1)砼浇注过程中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砼5~10cm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砼分层浇注厚度,对于插入式及附着式振动器不宜超过300mm.。

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

2.6混凝土施工缝处理质量差(1)形成原因1)施工缝未凿毛。

2)用钢筋拉毛代替凿毛。

3)施工缝凿毛时间过早导致砼表面松散。

(2)防治措施1)应在设施工缝的先浇砼强度达到2.5Mpa后进行凿毛。

2)凿毛后毛面应用清水洗刷干净。

2.7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1)形成原因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

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

3)相邻模板拼缝过宽且未做有效处理。

(2)防治措施1)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

2)处理好模板拼缝。

3)定期对模板进行检查、修复。

2.8砼构件表面有泌水现象、色差大(1)形成原因1)砂、石料级配差。

2)矿渣水泥泌水性大,导致砼保水性差。

3)振捣过度。

(2)防治措施1)确保砂、石料具有良好的级配。

2)采用泌水率小的水泥。

3)振捣恰当。

2.9钢筋受污染、锈蚀严重(1)形成原因1)钢筋加工场地没有硬化。

2)安装好的钢筋没有用垫块垫好。

3)没有采取防雨防潮措施。

4)钢筋加工安装后长时间不浇注。

(2)防治措施1)钢筋加工场地应硬化。

2)安装好的钢筋应采用保护层垫块垫好。

3)应采取防雨防潮措施。

4)加工安装后要及时浇注砼。

5)已锈蚀的钢筋要用钢丝刷除去浮锈后方可浇注砼。

2.10钢筋间距不一、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盘圆钢筋使用前不调直(1)形成原因1)质量意识差,责任心差。

2)质保体系不健全,没有认真进行自检。

3)保护层垫块偏少或偏薄。

(2)防治措施1)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进行自检。

2)安装足够的合格的保护层垫块。

3)盘圆钢筋应调直后使用。

2.11钻孔灌注桩断桩(1)形成原因1)集料级配差,砼和易性差而造成的离析卡管。

2)泥浆指标未达到要求、钻机基础不平稳、钻架摆幅过大、钻杆上端无导向设备、基底土质差甚至出现流沙层而致使扩孔或坍孔而引起的浇注时间过长。

3)搅拌设备故障而无备用设备引起砼浇注时间过长。

4)砼浇注间歇时间超过砼初凝时间。

5)砼浇注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偏小,导致管内压力过小。

6)导管埋深过大,管口的砼已凝固。

(2)防治措施1)确保良好的集料级配和砼和易性。

2)应坚持清孔确保泥浆的粘度、比重、砂率指标达到要求。

3)钻孔前钻机平台应进行调平。

4)钻机平台基础应垫实。

5)钻杆上端应设导向设备。

6)搅拌设备工作状态应良好,并配有备用设备。

7)确保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m~6m范围内。

8)混凝土浇注期间,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

9)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不应过大,以保证导管的初始埋深。

2.12桩身混凝土强度偏低(1)形成原因1)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施工。

2)导管下口初始埋深过小引起夹泥。

3)清孔不到位置而引起夹泥。

(2)防治措施1)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施工。

2)导管下口初始埋深不应小于1m。

3)应彻底清孔。

2.13桩头主筋偏位大,将桩头钢筋扳成折线状态进行调整(1)形成原因1)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施工控制不到位。

2)施工放样不准确。

(2)防治措施1)增强施工人员责任心,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放样精度。

2)桩头主筋偏位大时,应往下破除桩头直至桩基钢筋倾斜度调整至允许值以内。

2.14梁、板体裂缝(1)形成原因1)预制梁底模或支架基础不密实或强度较低,引起不均匀沉降导致梁体裂缝。

现浇箱梁支架不均匀沉降引起梁体开裂。

2)用标准养护的砼石块强度作为施加张拉的条件,当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时,由于梁板养护条件不同于标准养护,其强度可能尚未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如果进行张拉,易导致梁体负弯矩区产生裂缝。

3)砼石子的最大粒径过小、级配差使砼的弹性模量偏小。

4)波纹管道在梁宽方向的偏位造成梁端负弯矩偏心而引起的预应力梁端部侧面有纵向裂缝。

5)波纹管道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

6)堆放时支点位置不当造成梁体处于受扭状态产生裂缝甚至剪断。

2.15梁体混凝土出现空洞(1)形成原因1)钢筋较密砼振捣不实。

2)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3)因锚板为倒坡斜向梁端,其后面砼不易浇注,由于振捣不够,砼出现空洞。

(2)防治措施1)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如减小集料粒径、增加砼混合料坍落度、掺用减水剂。

2)应采用小直径的振捣棒加强振捣,改进浇注工艺。

2.16混凝土表面不平整(1)形成原因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

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

(2)防治措施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

2.17拉条螺丝处外观较差(1)形成原因处理方法不当。

(2)防治措施应先凿除钢筋周围直径4~5㎝、深2~3㎝的水泥砼后割除钢筋,再修补。

2.18混凝土表面漏浆(1)形成原因1)相邻模板拼缝不牢。

2)模板的榫槽嵌接不紧密造成跑模。

(2)防治措施1)拼好模板,并在拼缝处设止水带。

2)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

2.19混凝土跑模(1)形成原因1)模板的榫槽嵌接不紧密。

2)模板的刚度不够而变形。

(2)防治措施1)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

2)选择刚度好的模板。

2.20砌缝砂浆强度低(1)形成原因1)砂浆中所用水泥、砂等材料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

2)未进行砂浆试配。

3)拌和时对各种原材料未按要求进行计量。

4)未采用机械拌和,而是采用人工随意加料拌和。

5)拌和好的砂浆未及时用于砌筑。

6)砂浆运输过程中离析。

(2)防治措施1)对进场原材料按要求进行检验,不合格材料坚决清理出场。

2)砌筑开工前按要求进行砂浆强度试配。

3)拌和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用量计量要准确。

4)砂浆应采用机械集中拌和,不允许人工拌和。

5)拌和好的砂浆摆放时间不能过长,要及时用于砌筑。

6)砂浆运输线路不能过长,拌和场地尽可能靠近施工现场。

2.21砌缝砂浆不密实,不饱满(1)形成原因1)砌筑时先干砌后灌浆。

2)填缝砂浆没有插捣密实。

(2)防治措施1)砌筑时应先坐浆。

2)对填缝砂浆一定要插捣密实,不留空隙。

2.22勾缝砂浆剥落较多(1)形成原因1)砂浆勾缝后没进行养护。

2)勾缝前砌缝表面的泥土及浮浆清理干净。

(2)防治措施1)砂浆勾缝后要进行养护。

2)勾缝前要将砌缝表面的泥土及浮浆清理干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