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借景抒情类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借景抒情类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院系:基础医学院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在如此美丽的春光下,诗人内心也如这般春景十分闲适自在。

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所做。

此时他刚刚结束了四年的流离辗转,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

他完全放松下来,此前不敢奢望的安然闲适在这个温暖的春日得到完全的满足,于是在他的眼中,江山变得更加秀丽可爱,连沙洲上的鸳鸯也比平日更加安然自在,深深地沉醉在这无边的春色中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请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是谓借景抒情。

情和景是相互交融的,不一样的景会激起不一样的情。

“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人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

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上片借景抒情,与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不同的是词人着重描写暮春的景色,借此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
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相互交融着的情和景,若是有着不一样的情,那么作者笔下的景自然也是不同的。

同样是写春天,杜甫在《春望》中的描写就与《绝句·迟日江山丽》大相径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战火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结,还有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

《春望》与《绝句·迟日江山丽》相比,同样是“城春”,前者是死气沉沉的“草木深”,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春风花草香”;同样是鸟,前者是伤感的“鸟惊心”,后者是闲适的“飞燕子”、“睡鸳鸯”。

春天,因为时局动荡,烽火连绵,在诗人眼中如此荒凉伤感,经年以后,又因为生活的渐渐安定,在诗人的眼中又变得明丽可爱起来。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只是因为心动了。

同样的,这样的改变,并不是景真的发生了变化,而是诗人的情变了。

这就是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世人眼中之天天所见,被诗人寓于情后,注于笔下,又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令人止不住深思了。

古诗之美多在于其意境之美。

意,即情;境,即美。

作者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才能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而借景抒情诗更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通过对这几首借景抒情诗的仔细研读,让我更加不得不感慨吾之愚之钝,也不得不感叹古诗文之美之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