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1、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
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
2、患猩红热时有些什么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2~ 4d,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 , 猩红热皮疹。
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
前驱期, 由于病原体已经在咽峡、扁桃体开始大量繁殖和毒素入血, 因而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咽喉痛。
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痛, 甚至腹泻。
此时患儿咽、扁桃体充血水肿, 甚至脓性渗出。
舌苔增厚、舌乳突增生隆起(呈白杨梅舌) 。
前驱期短,通常只有1~ 2d,很快进入出疹期。
出疹期, 除前驱期症状和咽、扁桃体、舌面的体征更加突出严重外, 由于大量红疹毒素入血, 导致皮肤毛细血管中毒扩张,致使皮肤真皮层广泛充血发红, 患儿皮肤表现为: 广泛的弥漫性充血性斑疹, 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不高出皮面。
发生皮疹的同时出现猩红热的典型体征: 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皮肤划痕征阳性。
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红斑疹同时, 由于有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沿毛囊周围堆积, 高出皮面、红色、坚实像粟粒子样散布于充血性皮肤上称之为粟粒疹。
有时由于皮肤不清洁或汗腺分泌旺盛加之毛囊周围的细胞堆积, 致使毛孔阻塞、汗流不畅形成汗疱散布于充血性皮疹上称汗疱疹( 典型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皮疹出现后患儿感到皮肤剧烈瘙痒。
恢复期,经3~ 5d 出疹期后, 咽部感染逐渐控制, 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 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
先出疹的地方,先退疹。
病情越重, 皮疹越重,最后的脱皮亦越重。
由于躯干、四肢皮疹相对较多、较重, 这些部位又容易角化, 因此其脱皮较其他部位重。
严重病例呈大块脱皮, 甚至出现手套样、袜套样脱皮。
恢复期大约1 周左右, 但脱皮或脱屑过程可持续2~ 4 周。
3、孩子患病期间应注意?
出诊期皮肤瘙痒, 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 不可抓挠; 疹退后, 皮肤脱屑, 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 不可强行撕剥, 以免引起感染。
同时注意口腔的清洁, 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或甘油。
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稀饭、少油食物如粥面汤、蛋汤、牛奶、碎菜等.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孩子多饮水, 以加速毒素的排出, 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小孩的尿量, 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孩子有无浮肿, 血尿,关节肿痛等。
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 天。
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至炎症痊愈。
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 次,每次1 5 分钟。
患儿的痰、弃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
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
日常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 0 分钟。
食具煮沸消毒。
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托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通,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1 小时~ 2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