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
• 预防要点
1. 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宜, 光线不可太暗,阅读物字迹要清 晰,对比度要鲜明。 2. 阅读书写时姿势要端正,距 离30cm,切勿卧床、走路、乘 车时看书,手机、电脑、电视等 要适度控制用眼时间和距离。 3. 定期检查视力,发现假性近 视即应治疗。
4. 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 体质。并坚持做眼保健操。
中医眼科
张文同
眼与五脏的关系
• 眼与心的关系
• 眼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脉,目得血能视;心主神明,目受心神支配;心之 精气,腾结为血络。 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侯;肝气通于目,肝和目能辨五 色;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肝主疏泄,气畅则目明; 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之精腾,结为黑眼。
• 眼与脾的关系
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气统血,血养目窍;脾主 肌肉,睑能开合;脾之精腾,结为胞睑。
2. 肾精不足 主证:弱视,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舌淡脉细。 分析:肾主神光,肾精不足,神光失养,不能发 育于远处,故见弱视;肾主髓,脑为髓海,髓海不 足,故出现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 治法:补肾益精 方药:九子丸加减:枸杞子12、、菟丝子12、桑 椹子12、蒺藜子10、车前子10、覆盆子10、益智 仁10、茺蔚子10、石菖蒲6、熟地黄10。本方可煎 服,亦可制成丸剂内服。
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 5.先天性弱视 可能因出生时黄斑、视路出血而 影响了视觉发育,可能继发于眼球震颤或先天性全 色盲。
• 诊断依据
中度弱视,0.6~0.8者为轻度弱视。拥挤现象(分开困难) 是弱视眼的一个特征。 2.注视性质检查 使用检眼镜检查弱视眼的注视性质。 可分为中心凹注视;旁中心凹注视;旁黄斑注视;周边性 注视;游走性注视。 3.眼位检查 斜视眼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伴有弱视。 4.屈光检查 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较近视多见。 5.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 这是一种最精确、可靠 和重复强的检查方法,根据VEP结果可确诊。数值降低。 1.视力检查 视力≤0.1者称为重度弱视,0.2~0.5者为
• 其他治疗
1.眼周穴位治疗 (针灸或按摩) 取承泣、翳明、四白、
球后、睛明、攒竹、鱼腰、鱼中、太阳、瞳子廖、丝竹空、 等 。 每天针灸或按摩穴位一遍,每次20-30分钟,十次为 一疗程
2.耳穴疗法
常选眼、目1、目2、 肝、脾、肾、心、神门、 交感、皮质下。或用王不 留行子埋耳穴,胶布固定。 每天自行按摩3-4次,每次 50-100下。七天换一次, 两次为一疗程。现在医学 可贴磁珠贴,方法及疗程 同上。
• 病因病机
病因先天遗传素质:高度近视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倾向。
发育因素:婴儿时期,眼球较小,常为生理性远视,随年 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趋向正常,但如青春期发育过度, 阴阳失调,常形成近视。 青少年学生及从事文字工作、近距离工作者,尤其当 照明不良,姿势不正,阅读距离太近、时间过久、字体过 小或模糊等,都是引起近视的直接原因。
眼底黄斑区注视位置
中心凹注视 旁黄斑注视 周边性注视
• 辩证论治
本病除内服中药外,还可结合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 抑疗法等方法治疗。 1. 脾胃气虚 主证:弱视,饮食不振,精神疲倦,面色晄白,舌淡脉 细。 分析: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神光失于温煦,则见弱视; 脾虚失于健运,精微不布,肢体失养,则见饮食不振、精 神疲倦等症。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 当归10g、山药15g、柴胡10g、升麻10g、陈皮5g、枸杞 子15g、炙甘草3g。若食滞不化,可加麦芽、谷芽、神曲 以化食消滞。
张文同
2 肝肾两虚 主证 :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见头晕耳鸣, 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脉细。 分析 :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 能远及,故仅能视近。肝肾精血耗伤,目窍失养,神膏变 混,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昏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 软,舌红脉细者,为肝肾阴虚较甚的表现。 治法 :滋补肝肾 方药 :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5g,桑椹子10g,菟 丝子10g,菊花10g,熟地黄12g,山药12g,牡丹皮10g, 茯苓15g,泽泻10g,山茱萸10g。若兼血虚者,加当归、 阿胶以补血。若为变性进行性近视或高度近视,可用九子 丸内服(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青箱子、决明子、地 肤子、茺蔚子、蔓荆子、楮实子)滋肝养肾,明目退障。
病机心阳衰弱,阳虚阴盛,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
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肝肾两亏,目失所养,以致神光 衰微,不能及远而仅能视近。此外,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者亦均可加重本症的发展。从阴阳辩证方面讲,本症为阳 气不足所致。
近视眼前后轴改变后焦点位置的改变
• 临床表现
一般外眼:无明显异常,近视力良好,远视力减退,视远 处目标模糊不清。高度近视眼眼底有改变者,则远、近视 力都减退。可有眼疲劳,但不如远视者明显。因辐辏作用 减弱,可致外斜视,多出现在高度近视眼。眼球较大而突 出,前房较深,瞳孔稍大。 眼底改变:低度近视多无改变,中度和高度近视则多有。 一般视乳头稍大。视乳头颞侧有一灰白色弧形斑,甚至可 环绕视乳头形成环形斑。这是由于眼轴加长,巩膜扩张, 脉络膜从视乳头缘脱开所致。有豹纹状眼底改变,这是因 后极部巩膜扩张,引起Bruch膜(玻璃膜)、色素上皮改 变,脉络膜萎缩。还可并发黄斑部出血、变性、裂孔、视 网膜裂孔、脱离、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等。
• 病因病机
1.斜视性弱视 患者有斜视或曾经有过斜视,常发生于 4岁以内单眼恒定性斜视儿童,多见于内斜视。为了克服 复视和视觉紊乱,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 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 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或成人,屈光不正的度数高。 双眼视力差不多,不引起黄斑功能的抑制。 3.屈光参差性弱视 由于双眼的屈光参差较大,双眼在 黄斑部成像大小和清晰度不等,视皮质抑制屈光不正较大 眼的物像。 4.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幼儿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角 膜混浊、上睑下垂等疾病,剥夺了该眼黄斑部的视觉刺激
• 转归预后
弱视的疗效与治疗年龄有密切关系。早发现早治疗,效 果较好。斜视性弱视,只要早期让斜视眼得到注视,就可 以解除抑制,增进视力;屈光不正性弱视,需配戴合适的 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如能早期配戴 合适眼镜,视力亦可提高;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弱视, 治疗效果较慢,预后较其他稍差。
•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所致。引起眼球前 后径过短的因素,主要是眼球发育不良,或先天性 小眼球等。其病机是阴气不足,阴虚则神光不能收 敛,神散则不能发越于近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床表现
临床上,一般将小于2个屈光度的称为轻度远视; 2—5个屈光度的为中度远视;5个屈光度以上的为 高度远视。 轻度远视,外眼无异常,在青少年时远近视力 可无明显改变,或仅感视近不适,眼胀。中、高度 远视,多有明显视力下降,远视力尚好,近视力减 退,甚至远近视力均不佳。远视患者,特别是远视 散光,在视近时,最易出现视疲劳,如视久则出现 眼珠、眼眶胀痛、隐痛,看书模糊、眩晕、头痛、 恶心、呕吐。有些患者经休息片刻可以缓解。小儿 患本病者,容易引起通睛内斜。查视眼底可见视神 经乳头较正常偏小、稍红,或视乳头边界模糊。
能远怯近(远视)
• 概述
能远怯近及视远清楚,视近模糊。多发于青少年,成 年人多系原有远视。 《此事难知》概括了本病的病机为肾阴不足,谓:“不 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证治准绳•杂病•七窍 门》称本病为“能远视不能近视”,主张用地芝丸以滋补 肾水。《审视瑶函》仍遵其说,简名为能远怯近症。《目 经大成》则根据本病的特征,直书为远视,此名沿用至今, 乃临床所习用。 本病与西医学之远视同名。
• 其他疗法
1.验光配镜 用凸球透镜片,按远视程度予 以适当纠正。 2.针灸和按摩穴位同近视。 3.现代仪器物理疗法等。
• 概述
弱 视
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不能达到正常 者。此外,在对弱视的确定方面尚受对儿童视觉发育的认 识不一,采用的检查方法不同,以及受检者多因素的差别 影响,其测定的结果相差也较大,国外对弱视的诊断标准 也不一致。目前我国把矫正视力 ≤ 0.8或视力相差≥2行 者定位弱视。
正常眼底
豹纹状眼底
• 诊断依据
1.视力障碍,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2.检影验光为近视眼,加适当凹球透镜视力可提高。
3.因辐辏作用减弱,可致共济性外斜视。
4.中度和重度近视多有眼底改变。
•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假性近视相鉴别。假性近视多发生在青少年, 尤以小学及初中学生多见。近视力正常,远视力在短期内 下降较快,但休息后又有提高,加凹透镜视力可提高,且 度数较低(一般在2个屈光度以内)。用1%阿托品扩瞳麻 痹睫状肌后,视力可提高至正常,检影近视度数消失。若 睫状肌得到充分麻痹,视力可提高但达不到正常,多夹有 真性近视因素(即半真性近视类型)。
• 眼与肺的关系
肺主气,气和神明;肺主宣发肃降,眼络通 畅;肺主精腾,结为白睛。
• 眼与肾的关系
肾主藏精,精充神明;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肾主津液,上润目珠;肾之精腾,结为瞳神。
• 概述
能近怯远(近视)
能近怯远是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为特征的眼病。 多见于青少年。病情发展,可使近视加重,甚至出 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历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如《诸病 源侯论•目病诸侯》认为,目不能远视 是由“劳伤腑脏,肝气不足”所致。《审 视瑶函》则指出:近视可因“肝经不足 肾经病”,并有“久视伤睛成近视”等记载。 清代《目经大成》始称本病为近视,并 形容高度近视时说:“甚则子立身边,问为何氏。 行坐无晶镜,白昼如黄昏。” 本病概括了西医学之近视眼。
• 辩证论治
本病应以低度近视和年龄较小者,采取补充营养、科学训练、 中医按摩为主;中高度近视在验光配镜的前提下也应以科学管理、 科学训练、科学干预、以降低度数为准控制恶化发展。 1.心阳不足 主证 :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见面色黄白, 心悸神卷,舌淡脉弱。 分析 :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衰微,阳虚阴盛,致神光不得发越 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充, 气血不得上荣,则面色黄白,舌淡脉弱。血不养心,心气不宁,故 心悸神疲。 治法 :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 :定志丸加减。蜜远志6g,石菖蒲10g,人参3g,白茯苓 10g。食欲不振加麦芽10g,山楂9g以健胃消食;心悸加五味子10g, 枣仁10g,柏子仁10g以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