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全县版土面积255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
全县耕地58万亩,宜植山场250万亩,滩涂10万亩。
现辖九镇、一乡、两个经济开发区,290个村(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万人。
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开展以来,谷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投工投劳35万个,投入机械2000台(套),全县列入“三万”活动计划的1203口堰塘已全部竣工。
通过“三万”活动堰塘整治,全县可新增蓄水量360万方,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周密制定工作方案。
制定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为了确保我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在全省宣布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之后,充分利用上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建立的民情档案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发现,全县8575口堰塘,95%淤积严重,沟渠破损,蓄水严重下降。
这么多的堰塘想用一年的时间整治完成是不可能的。
哪些堰塘急需整治?哪些地方群众对堰塘整治积极性高?哪些堰塘能纳入今年整治方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召开动员会之前,从水利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0个专班,再次深入各乡镇、各村组,对老化失修的堰塘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登记,逐一摸清核实堰塘的规模、数量和存在的问题,对每一口堰塘进行编号、照相、绘图和造册,建立档案。
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对整治积极性高的,我们优先纳入整治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宣传组、检查督办组、资金管理组、考核验收组5个工作组,制定了“谷城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方案。
按照“每组一口当家堰”的标准,确定了全县整治当家堰1203口的总
体目标。
随后,我们召开了全县“三万”活动动员大会,组织了118支“三万”工作队,分赴各地开展当家堰治理工作。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是“三万”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们统筹考虑谷城实际,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资金筹措方式,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儿、县财政拿一点儿、农民“一事一议”筹一点儿、驻村工作组帮一点儿,向社会各界募一点儿的办法,先后筹集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
县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5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堰塘整治。
二是加大部门帮扶投入。
我们要求县直每个工作队扶持资金不少于3万元,全县118支工作队共计扶持资金400多万元。
三是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
为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整治当家堰,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谷城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在茨河镇召开了全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现场会。
全县通过“一事一议”筹资1805万元,争取“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900万元。
四是整合项目资金投入。
我们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整合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用于堰塘整治,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
五是动员社会捐资投入。
我们通过印发《致谷城县企业老总的一封信》的方式,积极倡议谷城在外地的民营企业家、务工经商人员、机关干部、教师等捐款捐物捐机械,支援家乡当家堰治理,先后募集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物资资金682万元。
我们还利用全县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向在坐的30家规模以上企业募集捐款200多万元用于堰塘整治。
(三)严把工程建设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
为确保堰塘整治工程质量,我们从水利部门抽调了30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10个技术指
导小组,分片包点深入各乡镇、村组,实行“一对一”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服务,并全程参与工程设计、测量、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我们还根据各地地形地貌、承雨面积,堰塘形成方式的不同,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整治,以此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工程质量。
对平原地区的堰塘,我们主要开展清淤扩挖,配套引水沟渠;对丘陵地区的堰塘,我们主要进行堰埂、输水管整修,设置集雨沟和引水渠;对山区堰塘,我们不仅清淤整埂,还对溢流口加固处理,确保防洪安全。
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我们采取了分级负责、层层包保的办法,要求不仅保时间、保进度,更要包质量、包验收,先由包片驻点的工作组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验收,验收结果报“三万”活动办公室,再由“三万”活动办公室会同水利、财政等部门组成验收组,严格按照标准,逐个验收消号,确保了堰塘整治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确保每一口塘堰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质量的、群众满意的工程。
(四)强化措施督办推动。
为了推动“三万”活动顺利开展,全县先后召开了3次常委会、5次现场会、6次专题会、8次督办推进会、7次领导小组会进行研究部署、强力推进。
县“四大家”领导及五位联系农业的领导都多次深入到联系点上指导、督办工作,特别是县委艾书记、县政府龙县长多次专题听取汇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临一线挖泥挑土,给全县上下极大鼓舞。
各乡镇(开发区)、各单位都把“三万”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组织精兵强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动,全县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我们把全县划分为11
个片区,每个工作片明确一个片长,每周召开一次片长碰头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督促落后的工作队及时迎头赶上。
我们组建了由县纪委牵头的3个督办专班,在全县巡回检查督办。
县委把“三万”活动纳入“治庸问责”范围,对凡是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一律按不作为处理。
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各地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了各地、各工作队之间你追我赶的局面。
(五)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积极引导村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进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为抓手,以落实财政补助和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为重点,以确保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着力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石花镇大力推进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延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做到了“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
目前,该镇堰塘改制数量已达117处,共吸纳社会民营资金270万元,五山镇已对121口堰塘进行了承包,共筹集建设资金125万元。
各位领导,前段时间我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市水利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市“三万”办及时指导的结果。
当然,我们的工作与省市领导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这次堰塘整治检查的东风,认真查找问题,强化整改措施,确保把每一口塘堰都建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质量工程、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