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二、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
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
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
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
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注意后进生的现象。
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
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
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
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进行分层推进提供了传统经验。
孔子教学各因其材。
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通钢一中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20%,差等生约48%;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5%,差等生约39%,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平行班差生数偏多等。
为了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结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准备探索一条“班内分层教学”的新路,将会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2、有利于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优势所在,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势所在。
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时,首先要分析我校的情况,使分层教学既依托学校现有的优势,又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五、课题的实施计划
(2019年8月—2020年1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020年2月—2020年7月)前期实施阶段,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2020年8月—2021年8月)中期实施阶段,展开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
(2021年9月—2021年1月)后期实施阶段,后期实施阶段及总结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并进行验证性研究。
(2021年2月—2021年8月)总结鉴定阶段,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或其它成果。
六、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生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按3:5:2的比例共分为A、B、C 三个层次。
A层次: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具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主体精神,具有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严谨思维和灵活的头脑。
B层次:能自觉学习和有一定的读书能力,能全面掌握知识,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思想和方法。
C层次:能坚持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能进行一些基本运算,能掌握一些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教学知识。
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
二、教学分层
1、备课分层: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A、B、C三个层次,按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程序。
(1)教学目标分层
A层:对A层学生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把形式的、表象的、离散的知识组合成有机的、严密的结构体系;结合高考实际,加大数学应用问题、数学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培养尖子学生。
B层:对B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的较高要求,要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法则等知识要素,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C层:对C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以会考、就业预备知识的教育为目标,立足课本知识、注重实效,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复习与小结,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方法、理解一些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教学设计分层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三个层次的问题、例题、习题,供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讲解、练习之用。
三套习题的层次通过题目的难度、学习水平的高低来区分,有时还体现在题量的多少上。
各层次学生主要完成适合本层次水平的题目,在有余力时选做高一层
次的习题,或用较快速度完成低一层次的习题。
练习的结果是当堂反馈、矫正。
2、授课分层: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授课时,前2 0分钟,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启发式教学重点解决全班学生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这段时间里,A层与B层学生能基本掌握新课内容。
20分钟后,对A、B层在简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提出较高的要求,而C层学生仍存在困难,完成例题或阅读教材,理解巩固基本知识。
通过辅导了解他们中存在的困难,再讲解指导,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此时A、B层同学思考课本或消化有一定难度的例题,若有疑难,同样可个别辅导,而C层无疑难的,做课后练习。
此时连同讲解及小结大约10分钟,突出培养学习方法,最后10分钟课堂检测(练习)、练习的结果应是当堂反馈、矫正。
授课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针对学生的实际,数学课堂教学提出A、B、C三个层次的要求:
3.学法分层。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帮助不同层
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方法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
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
对A层提倡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
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对B层提倡熟练每章节的知识点,并要做到举一反三。
对C层提倡对每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
4、作业分层:
作业题分基础题和提高题两个档次,,基础题着眼于使所有学生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提高题则偏重对于概念的深化和理解,注意综合运用和创新,尽量要求一题多解,掌握解题规律。
向三层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用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基础较差的C层——基础题+补缺补差题,老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订正;中等生B层——基础题,老师全批全改;基础较好的A层——基础题+提高题,老师抽改作业,学生核对,同层学生互查。
作业的处理实行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对各类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错误积累。
5、辅导分层: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配以分类辅导。
数学组成立“尖子生”班、“竞赛”班和“提高”班,利用自习课进行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培优与提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6、分层测评:
数学测试中,制定的测试卷为高一、高二(80+20+20)分制,即基本要求的必做题80分,中等要求的题20分,较高要求的选做题为
20分,c层学生完成基本要求的题即得满分100分,B层学生完成基础题记80分,完成中等题记20分,才得满分100分,A层学生完成基础题记60分,完成中等题记20分,完成选做题20分,才得满分100分,目的在于增加,c层学生兴趣和信心,命题对依据大纲,注重课本,做到即使每个层次的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测试卷,又给予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在达标中取得好成绩,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提高。
教师在每次测评后进行分层讲解,及时进行查缺补漏。
7、评价分层
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时,教师在充分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评价。
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正确回答问题,都要给予激励性评价,更要在学生答错时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的兴趣。
成绩落后的学生答错时,主要从鼓励他勇敢回答问题方面评价;成绩中高层次学生答错时,主要从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更积极地进行探索方面评价。
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以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谦虚谨慎,不断超越自我。
对于一个低层次的学生,如果他能正确完成第一个层次的题,我们将给予他满意的优秀评价。
对于一个中高层次的学生,如果他能正确完成一、二层次的题后,积极正确思考第三层次的题,同样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七、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学校三年成绩册
优秀课例光盘实录数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