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一、概述预应力张拉采用标准号ASTM,270级,公称直径15.24mm,标准强度1860MPa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做为预应力钢束,钢绞线松弛率为1.15%,锚具为OVM锚具,锥形夹片,采用波纹管预埋制孔。

二、预应力钢绞线(1)钢绞线取样从每批钢绞线中任取3盘,并从每盘所选的钢绞线端部正常部位截取一根试样进行表面质量、直径偏差和力学性能试验。

如每批少于3盘,则应逐盘取样进行上述试验。

试验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报废,并再从该批未试验过的钢绞线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绞线为不合格。

每批钢绞线的重量应不大于60t。

(2)钢绞线的运输及保管预应力钢绞线在运输中或现场使用,应避免造成局部弯曲和折伤,不得抛扔或拖卷材。

现场保管时,下面应垫上石子或方木,上面覆盖雨布防腐蚀。

(3)钢绞线开盘钢绞线呈圆盘状运至现场后,先平置在石子垫层木制垫柜上以防泥土、水对钢绞线的腐蚀,四周用直径为5cm的钢管将钢绞线固定,以防拉出散乱,扭曲和伤人。

打开钢绞线外包装,抽出钢绞线线头,抽拉时,一边拉,一边放松其扣,否则钢绞线会乱盘,对于有缺陷的部分,必须处理。

a) 钢绞线的切割与编束根据图纸设计尺寸,确定料长,采用砂轮锯切断,不得用电弧切割。

同一根钢绞线不得焊缝接头,同管道内采用长度相等的钢绞线,编束时,分根理顺,绑扎牢固,防止相互缠绕。

预应力筋端部在与工作锚、工具锚接触的部位,应清除浮锈,防止张拉时打滑,如果预应力筋表面已经形成降低强度与延伸率的腐蚀坑,则不能用。

整束预应力筋中,各根预应力筋应互相平行,不得缠绕,每1.0~1.5m绑扎一道,然后再根据图纸要求注明钢号钢束编号。

b) 穿束构件端部的孔采用喇叭管,它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施工中应保证其位置正确,因此穿束前必须检查构件端部预留口形状和尺寸。

穿束时宜将预应力放在上进行穿束,以防预应力接触地面而弄脏,穿束后应检查预应力筋外露情况且规范要求。

三、锚具A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除应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核查其锚固性能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外,还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验收:1)外观检查:应从每批中抽取10%的锚具且不少于10套,检查其外观和尺寸。

如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或超过产品标准及设计图纸规定尺寸的允许偏差,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检查,如仍有一套不符合要求,则应逐套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

2)硬度检验:应从每批中抽取5%的锚具且不少于5套,对其中有硬度要求的零件做硬度试验,对多孔夹片式锚具的夹片,每套至少抽取5片。

每个零件测试3点,其硬度应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逐个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

3)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对大桥等重要工程,当质量证明书不齐全、不正确或质量有疑点时,经上述两项试验合格后,应从同批中抽取6套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如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该批锚具(夹具或连接器)为不合格品。

对用于其他桥梁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进场验收,其静载锚固性能可由锚具生产厂提供试验报告。

B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验收批的划分:在同种材料和同一生产工艺条件下,锚具、夹具应以不超过1000套组为一个验收批;连接器以不超过500套组为一个验收批。

锚具采用设计规定的OVM锚具,夹片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校对实物检验型号、规格、硬度、质量、外观要求等。

在安装锚具、夹片前,在操作锚固范围内,钢绞线表面应用毛刷、精炼油或汽油洗干净,确保锚固质量,夹片内侧齿口及表面也应刷洗干净后,予以安装。

四、张拉设备及检验(1)在下述情况下,应对油表、千斤顶进行配套校验。

(2)油泵、千斤顶、油表之中有一件是进场后修复过,第一次使用的。

(3)使用超过六个月或连续张拉200次以后。

(4)在运输和张拉操作中出现异常时。

五、张拉有关数量值计算张拉时应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控制以张拉力为主,伸长值为校核控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控制在±6%以内。

锚下控制应力计算:R b y=1860MPaσcon=0.75×1860MPa×140mm×1=195.3KN钢绞线弹性模量:Ep=1.95×105Mpa截面积:Ap=140mm2∕根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理论伸长量计算公式ΔL=(P p L)/(A p E p)式中:P 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按资料1附录G-8(第339页)计算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 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 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P p=P(1-e -(kx+μθ))/(kx+μθ)式中:P 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注:当预应力筋为直线时P p=P系数k 及μ值表∵ΔL =(P p L )/(A p E p )P p =P (1-e -(kx +μθ))/(kx +μθ)∴ΔL =[P (1-e -(kx +μθ))/(kx +μθ)]×L /(A p E p )=[(P /A p )(1-e-(kx +μθ))/(kx +μθ)]×L /(E p ) P /A p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1395MPa =1395N /mm 2令b =(1-e -(kx +μθ))/(kx +μθ),则ΔL =1395×b ×L /(E p )六、 张拉(1) 张拉的准备工作对力筋施加预应力前,应对构件进行检验,外观和尺寸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灌浆孔及排气孔应满足施工要求,并检查千斤顶、油泵的油量是否充足。

张拉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张拉施工流程钢束张拉次序为: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操作程序:安装工作锚板→安装夹板→安装限拉板→安装千斤顶→安装工具锚→张拉→锚固张拉加荷程序为0→初应力(采用张拉控制应力的σcon 10%)→σcon (持荷2min 锚固)(3) 张拉张拉顺序按规定的束号顺序进行,张拉前宜先试拉,按“双控”要求取得经验数据,经常校验张拉机具。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及放松时,及时填写施工记录,检查主梁横向弯曲变形,如跨中横向变形偏离两端连线1.5cm以上时,必须分析原因,并对钢束张拉力进行适当调整。

a、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为±6%b、每束钢绞线中钢丝的断丝、滑丝数不超过1根,每个断面断丝之和不超过该断面的钢丝数的1%c、钢绞线的瞬时回缩量的两端和应不大于6mm七、伸长值的测量为了将预应力束紧和克服静磨擦,必须对预应力束施加初应力,其值为张拉控制应力的10%,伸长值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

力筋的实际伸长值除量测的伸长值外,还要加上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

对于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值可省略。

实际伸长值ΔL=ΔL1+ΔL2式中:ΔL1――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Δ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八、灌浆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切除多余钢绞线,钢绞线的外露长度控制在6cm~7cm,切除后用1∶3水泥砂浆将钢绞线周围的夹片空隙封闭。

灌浆时由一端灌浆直至另一端冒浑水后,将该段用木塞塞紧,再从原压浆段补压浆以达到浆压饱满的效果,压浆时每工作班留取3组70.7cm×70.7cm×70.7cm立方体试块,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定依据。

九、封锚压浆后立即将水泥冲洗干净,同时清除垫板,锚具的混凝土污垢,并将端部凿毛,用木塞塞紧压浆孔。

十、预应力张拉操作规程1、张拉作业区应设置明显的警戒标示,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张拉区域。

2、参加张拉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且在张拉作业中要分工明确,固定岗位,服从统一指挥,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3、张拉作业前必须检查张拉设备、工具(如:千斤顶、油泵、压力表、油管、顶轴器及液控顶压阀等)是否符合施工及安全要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张拉作业。

高压油管使用前应做对比试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张拉锚具应与机具配套使用,锚具进场时,应分批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裂纹、伤痕、锈蚀,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校验;使用的螺栓、螺母、铁楔,不得有滑丝和裂纹。

张拉机具应有专人使用和管理,并应经常维护,定期校验。

4、油泵开动时,进、回油速度与压力表指针升降应平稳、均匀一致。

5、油泵上的安全阀应调至最大工作油压不能自动打开的状态。

安全阀要保持灵敏可靠。

6、油压表安装必须紧密满扣,油泵与千斤顶之间用的高压油管连同油路的各部接头,均须完整紧密,油路畅通,在最大工作油压下保持5分钟以上,均不得漏油。

若有损坏者及时更换。

7、高压油泵与千斤顶之间的连接点,各接口必须完好无损。

油泵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眼睛,防止油管破裂及接头喷油伤眼。

8、预加压力时两端油泵应平稳且配合默契要有专人统一指挥。

张拉前,操作人员要确定联络信号。

张拉件两端相距较远时,宜设对讲机等通讯设备。

9、张拉时安全阀应调至规定值后可开始张拉作业。

张拉时梁两端正面不准站人,高压油泵应放在梁的两侧,操作人员应站在预应力钢绞线位置的侧面。

10、张拉时发现油泵油压千斤顶锚具等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检查。

11、张拉完毕后,退消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人工拆卸销子时,不得强击;对张拉施锚两端,应妥善保护,不得压重物;严禁撞击锚具、钢束及钢筋;管道尚未灌浆前,梁端应设围护和挡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