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劝谏艺术赏析

古人劝谏艺术赏析

古人劝谏艺术赏析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四篇古文,分别出自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它们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
的名篇。

其精致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向我们
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

其中,《烛之武退秦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中所
展示的古人那高超的劝谏艺术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突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
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
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
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

为此,他们都成了历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胜利与他们突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


才能何在?其说辩技巧何在?其胜利的奥妙何在?这个问
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
繁复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要尊崇他人。

只有尊崇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崇,烛
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
恭必敬的。

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
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

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
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调和的谈话气氛。

这一点在《触龙说
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
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
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无语境地,因为,人在生
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
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

老到、精通的触龙早就认识
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
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调和的谈话氛围
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
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

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
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蔽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
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

这些事,即
使是大凡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
一国之君。

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
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
之祸。

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
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
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
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正是拉家常。

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
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
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

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用下面
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以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
妾、客隐瞒很蛮横。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
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
臣和宫女的隐瞒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
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以
小见大。

深入浅出,简易让人接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蛮横得失。

人都是有
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
考虑。

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
方是懒得理你的。

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
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国家着想,这里不必赘述。

烛之武与
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秦伐郑),利益上
是根源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

烛之武很清
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
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
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
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在这里,我只是谈了一点皮毛,更多的奥妙还需要我们以后去挖掘,以便古为今用。

服务于
今天的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