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性毒物与中毒

生产性毒物与中毒


的原则指导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
施。
这些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加强职
业卫生监督管理、技术措施、职业 健康监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等。
职业健康监护是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
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 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 损害的重要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 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
1)神经系统
中毒性类神经征:头痛、全身无力、睡眠障碍、
食欲不振、肌肉和关节酸痛
感觉型:肢端麻木,呈手套
或袜套样感觉障碍 运动型:握力↓,伸肌无力, 周围神经病 重者可出现“垂腕” 混合型: 既有感觉障碍,又 有运动障碍。 铅中毒性脑病:在我国不多见
垂腕(铅麻痹)
铅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 (1)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隐 痛、腹泻与便秘交替 (2)铅绞痛(lead colic): 中或重度急、慢性 中毒时有发生 铅绞痛特点: 突然发作,剧烈难忍,也可为持续性 的绞痛,阵发性加剧,部位多在脐周,少数 在上腹部或下腹部,手压可缓解,发作时面 色苍白、出冷汗,伴有呕吐、烦燥不安、血 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 体查时,腹部平软,无固定压痛点。 Pb绞痛必需与急腹症鉴别
内容。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
离岗时及应急健康检查。 上岗前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接
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在上岗前进
行的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掌握其上岗 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
现职业禁忌证。
• 在岗期间检查:又称定期健康检查,是 指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周期对接触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健康状况检查 ,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 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并为 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 。
3.生物因素
细菌
病毒
真菌
电离辐射
(二)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职业紧张因素
工效学有关的因素
常见的职业紧张因素有:
①劳动组织不合理;
②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不协调; ③不良的工作条件等。 职业紧张因素是导致常见疾病发病率增高、工伤 事故发生率增高及“过劳死”发生率增高的主要 原因。
(3)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 有关规定进行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 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 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作出诊断后必须向当事人出具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并按规定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 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 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职业病诊断。
表改变,如胼胝、皮肤色素增加等,这些改
变尚在生理范围之内,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
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称为职业特征。
3. 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injury) 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 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 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三、 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应在三级预防
生产性毒物与中毒
王菁
•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威胁 时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常 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 性损害
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 ( Occupational hazards)
• 概念 • 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中存 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
概念: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 化学物。
来源:
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物、半成 品、成品、副产品、废弃物。
存在形态: 气体 蒸气 烟(直径< 0.1 m) 雾 粉尘(直径为0.1〜10 m)
气 溶 胶
吸收:
主要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意义不大
• 第四十六条 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 断、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 定。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办法由国务 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制定。
诊断依据
1)病人的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3)临床表现及辅助实验室检查
处理
1)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 (三)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 仪器、设备; • (四)具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质量管 理制度。 •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 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 •
• 第四十五条 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
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 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 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2)消化系统影响 1)Pb 小动脉平滑肌痉挛 腹绞痛, 视网膜小A痉挛、高血压、Pb面容等。 2)Pb→体内→唾液腺分泌+口腔蛋白质 食物残渣腐败产生的H2S PbS,沉积在牙艮 和口腔粘膜下,齿龈内外侧边缘处形成蓝黑 色的线带即“铅线”。
(3)神经系统 1)Pb→N.S→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 程失调→神衰症候群→周围神经炎→ 中毒性脑病 2)Pb →神经鞘细胞 →神经节段下 性脱髓鞘 →垂腕。
(1)职业病的范围
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包括10大类115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尘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肿瘤 其他职业病
职业病目录.doc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docx
• 离岗时健康检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 除劳动合同时,或用人单位发生分立、 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对解除职 业性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应进行离岗时健 康检查。检查项目与定期健康检查同。
• 应急健康检查:由于劳动生产中发生特 殊情况,导致劳动者遭受或可能遭受急 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如生产事故 、毒物泄露事件等,用人单位及时组织 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一)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
① 金属及类金属
② ③ ④ ⑥ 有机溶剂 有害气体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农药
⑤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 A LAS ALA ALAD 卟胆原
尿卟啉原合成酶 胞
Pb
尿卟啉原Ⅲ
原卟啉原脱羧酶
质 内
粪卟啉原III
粪卟啉原氧化酶
原卟啉Ⅸ
线 Fe2+ 亚铁络合酶 粒 体 血红素
Pb
珠蛋白 血红蛋白
图4-1 铅对血红素合成影响的示意图
2)由于血红素的合成障碍,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内幼红 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 织、碱粒红细胞增多。
初期
肝肾脾肺皮 肤
骨(90%-95%) 后期 毛发 牙齿
3.排泄 主要途径:肾脏 尿 (每天约20~80 g/天)
次要途径:粪便、胆汁、乳汁、汗液、月经
胎儿
母体
婴儿
4.毒作用机理
(1)血液和造血系统
1)卟啉代谢障碍
铅中毒病人出现的异常血 红素前体
ALA升高(血、尿)
卟胆原升高(尿)
尿卟啉升高(尿) 粪卟啉升高(尿) FEP升高、ZPP升高 (红细胞)
(2)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① 肺部疾病:
慢支、肺气肿 ② 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腰背痛、肩颈痛 ③心血管疾病: 二硫化碳和一氧化碳导致的 冠心病 ④ 生殖功能紊乱: 铅、汞和二硫化碳导致的早产和流产 ⑤ 消化道疾病: 消化不良、溃疡
职业特征(occupational stigma)
有些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 有时不致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
职业病诊断与处理
• 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 第四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病 诊断,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 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承担职业病诊断的 医疗卫生机构的名单。 •
•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 备下列条件: • (一)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 (二)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 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工作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
职业性外伤 (occupational injury)
1.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而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 定的法定职业病。
2)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2.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
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 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 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
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
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① 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 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② 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促使潜在疾病暴 露或病情加重 ③ 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工作环境,可减 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 ④ 不属于法定职业病
2.非职业性接触:
铅壶烫酒 过量使用或滥用含铅药物 误食铅化合物污染的食物
(三)毒理
1.吸收
肺泡弥散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呼吸道
(40%)
PbO 血

部分

消化道
(5%~10%)

胆汁
粪便
皮肤(主要为有机铅)
2.分布 铅
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 小部分在血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