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人物造型

影视人物造型

影视人物造型摘要人物造型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人物造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二者关系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密不可分.创作过程中既有明显的分工,各自独立,又在美术设计师的总体统筹下合二为一,为完善人物造型服务.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这一基本美学价值。

关键词:化妆、服饰、造型,影视,设计电影造型师还除了要有导演、编剧、摄影、表演、等相关知识外,还要有对人生的独恃感悟、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力,对不同文化的审美力和对一切新事物物新潮流的鉴赏力。

因为只有这样电影造型师才能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你所创作的影片,以便更好地设计出电影的整体造型风格。

一、影视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

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

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

(一)服饰造型一个人首先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他的服饰,因此在影视人物的造型设计服饰的造型往往也就能让观众很亏就判断出该人物的性格角色的定位。

服饰造型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的高低,而电影则传递着所演示的民族的穿衣文化,所以谈到电影我们当然应该谈谈服饰文化了,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银屏上人的角色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依靠服饰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性的外来道具,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

下面将以一些具体的实例析服饰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影视中的服饰是根据剧本和导演对剧中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

影视服饰不同于舞台上的戏曲服饰,戏曲服饰经过几百年的沿袭旧制已成为人们认可的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种外在手段。

影视服饰忠实于生活,设计依据就是生活,到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成功的服饰设计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电影语言必不缺少的一部分。

影片中的角色服饰的构成不是中国传统服装基本元素。

为了营造超级视觉效果,吸引现代大众的眼球,在角色服饰设计上,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上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功效,我们设计师不能不做出认真的思考。

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化和象征化上,与作为一种对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达的媒介相比,在影视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的塑造与衬托上。

曾经依靠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香港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是最好的说明,正是依靠着他在服装、造型等方面的匠心独运,才营造出这部具有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的武侠杰作,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兼顾具有创新的浪漫美学风范。

在《花样年华》中,我们忽略了张曼玉不再年轻的脸庞,却醉倒在她妖娆身体衬托车繁花似玉的旗袍上,影片中二十六件旗袍的花色面料各有巧妙,纤细合度的裁剪,在形象视觉上使张曼玉这位金马影后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都揭示了女主人的心理,在影片中她不停的换衣服,换不掉的却是女人柔美成熟的气质。

在影视中有些过度的泛滥造型往往让人产生一种思维的误区,认为服装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便是扮酷,事实上作为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元素,服饰对人物形象的树立与深化所起到的功效远远是其它道具无法比拟的。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造型主旨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清,雅。

衣饰色系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之纯澈。

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二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恰是黛玉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

面料多用纱,绢,丝,绡等贵重的轻薄面料,很好表现了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

发型式样多在“别致“二字上下功夫,每一款都是精心打造。

化妆方面历来争议较大,毕竟是受拍摄条件的限制,所以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总之,林的造型可能不是最惊艳的,却一定是最耐看,最值得品味的。

(2)服饰色彩在影视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震撼,远不可用言语所能沟通的。

不用色度的色彩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

色有冷暖两个体系: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灼热的金属、火热的土地等,称为暖色;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凉爽的浓荫等,称为冷色。

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由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于抑制,使人感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影视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声音因素相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如〈〈英雄〉〉,在服装上,完全是以色彩来表现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情感。

红色,代表热情,表现她的煽情,惹人,红色创造一切又毁灭一切;蓝色,代表神秘;绿色,代表真爱的开始,生命的永恒,自然的根本,和平的向往;白色代表和平;黑色,象征帝王的威严,法令的严正。

热情到了极致,就只有毁灭了。

当飞雪一袭红衣步入翻飞的黄叶中,还有什么比这炽热的红与刀锋般冰冷的亮黄更能铸就出一个坚强而又异常苦闷脆弱的女剑客?服饰威力一径于斯。

(如图)(3)景氛围的烘托与营造上的视觉功效上,特风貌的服装文化形态和内涵,为影片烘托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十面埋伏》故事的背景是明朝,讲的是锦衣卫和飞刀门的斗争,影片的出场就是黑压压的一片衙役,黑色本来就显得压抑,却正好把那时后的锦衣卫逼人气氛给刻画出来,然后第一个场景就是在万众黑中一点红的歌妓出场,让我们视觉为之一亮。

一件织锦的红色绣花斗篷,中间一排精制的绣扣,显现出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的碰撞。

她里面的那件V领连衣裙,精制的裁为二片不仅显出歌妓的那种妖艳,又紧紧的扣住了明代服装的主题。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谈到王家卫的电影,王家卫的电影世界主要围绕现代都市之下的边缘男女展开,从而凸现出现代物质主义之下人的内心世界的疏离、隔绝、茫然与流离失所。

在他的角色服装上看似漫不经心之下却蕴藏着导演的用意深远。

(4)服饰是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各具有特色。

同时电影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民族和社会传统中吸收其最典型的营养,把它抽象为符号,反映出时代、民族和社会特征,因此电影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期的符号。

这时电影表达的某种意念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双重或多重意义,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为复杂、矛盾的结果,那么服饰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一部电影中,作为电影表现的元素,有时候某些服饰道具是导演作为一种象征与暗寓而刻意安排,来用以指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建构在文化学层面上——“文化符号”,它在人类认识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导演或自觉或不自觉多意义的表达,又具备着某种社会学的意义,无疑是与影片中作为文化符号存在的具体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影视作品中,服饰作为这一特定的文化意义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传统审美之上,无论是对角色心理塑造,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有多大,对场景氛围的烘托与营造上,还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学意义上,服饰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化妆造型为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人物造型在电影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影片中各种人物造型都是通过电影化装手段实现的。

化装造型就是将演员形象和角色形象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一种造型艺术。

化装师根据剧本主题思想、情节发展、演员形貌和影片总体造型要求,运用化装的技艺和专用的物质材料,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的形象,以诱发演员的心理神态的变化,使人物的艺术形象真实而生活化。

特别在故事片中,通过化装造型,力求表现出角色的性格、身份、年龄、民族、职业等特点,而又不露虚假的人工痕迹。

影视化妆造型是综合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化妆师是影视剧中人物外貌的创作者。

依据影视综合审美艺术的特性,化妆师的创作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要以文学家所提供的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种族、年龄、性别、嗜好,健康状况等形象特征的描绘,有助于化妆艺术家设想未来荧屏上可视的人物形象构思。

然而鉴于影视化妆艺术的审美特性,化妆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又不能局限于文学形象的描写中。

文学家是借助于生动的语言描绘来塑造各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有时为了能使读者在自己的脑际中产生鲜明的内心视象,文学家往往会在刻划人物性格化特征时,采用一定程度的夸张的文学描写,如“眉如卧蚕”、“鼻如悬胆”、“血盆大口”等等。

适当夸张的文学描绘,可以刺激读者的内心视象,从而可以达到文学形象的特征描绘,但却往往是不适于影视化妆造型艺术所具有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真实性的审美特性。

化妆师对剧本的研究、理解和剖析,是有别于一般读者和文学家的,化妆师依据影视化装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把文学对人物描写的内心视象,翻译成直观的可视形象,是化妆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影视化妆造型不同于生活美容和时尚化妆表演,前者必须尊重戏剧中所规定的人物性格化特征以及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造型;有时丑陋、有时亮丽。

生活美容主要着重于修饰与弥补;所谓时尚化妆重在演示,极少适用于生活,随意性大,与完整的戏剧、影视艺术造型相比有档次的区别。

影视化妆师的创作离不开表演艺术,没有演员的精湛表演,再完美的化妆造型也就没有了生命。

创作实践丰富的老演员,每接到一个新剧本,需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时,都十分重视自己外部形象的塑造成。

不仅表现在年轻演员扮演老年角色,或老年演员扮演年轻角色是这样;扮演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现实题材的作品也需要使自己的形象特征更富于性格化,当然扮演历史人物时的肖像画妆就更不可缺少了。

化装师进入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时,光有审美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光凭嘴说,心里有也是不行的,还必须通过娴熟的造型技巧,把它体现出来。

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化内为外的过程,这是衡量化妆师艺术才能天赋的试金石,也是认识与实践体验与体现的辨证关系。

技巧是体现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造型手段,不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造型手段,就不可能塑造出真实,自然富有艺术魁力和艺术形象,更不可能到社会重视与承认。

完美无缺的化妆造型,只有和表演艺术融合起来,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没有精湛的表演技巧去体现人物的内在心态,只能做到成为没有生命的呆照;光是强调神似而不注重外部造型上的像,就会“以貌取神”也同样会失会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