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前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交通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8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我国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

为了落实《意见》精神,交通部于2000年12月印发了《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各省(区、市)编制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大纲》附件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说明及编制方法指南》中,关于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问题,在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村公路发展实际等条件后,认为“还不大可能要求所有农村公路最低按四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

所以要求各省(区、市)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001年7月省交通厅制定的《甘肃省公路、水路交通结构调整意见》中,具体措施部分也提出了为了配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尽快制定我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为了适应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步伐的形势,抢抓机遇,促进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借鉴兄弟省区经验,制定了《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对于四级和四级以上农村公路,执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本标准由省交通厅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省交通厅,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录1总则1.0.1适用范围1.0.2农村公路分级1.0.3农村公路等级的选用1.0.4环境保护2一般规定2.0.1设计车辆2.0.2计算行车速度2.0.3公路用地2.0.4农村公路建筑限界2.0.5抗震设防3路线3.0.1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3.0.2行车道宽度3.0.3路肩3.0.4错车道3.0.5视距3.0.6直线3.0.7平曲线半径3.0.8平曲线超高3.0.9平曲线加宽3.0.10超高加宽缓和段3.0.11回头曲线3.0.12纵坡3.0.13纵坡长度3.0.14平均纵坡3.0.15合成坡度3.0.16高原纵坡3.0.17竖曲线3.0.18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4路基4.0.1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4.0.2路基宽度4.0.3路基横断面4.0.4路基高度4.0.5路基压实4.0.6护坡道4.0.7路基防护4.0.8路基排水5路面5.0.1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5.0.2标准轴载5.0.3路面等级5.0.4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5.0.5路拱坡度5.0.6路面排水6桥涵6.0.1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6.0.2桥涵设计洪水频率6.0.3桥面净空6.0.4车辆荷载标准7隧道7.0.1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7.0.2隧道净空7.0.3隧道分类7.0.4隧道防水和排水7.0.5隧道附属设施8路线交叉1208.0.1农村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8.0.2农村公路与公路立体立叉8.0.3农村公路与铁路交叉8.0.4农村公路与管线等交叉9沿线设施9.0.1交通安全设施9.0.2交通管理设施9.0.3防护设施9.0.4绿化1总则1.0.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各地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和乡道。

县道是指具有全县(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1.0.2农村公路分级农村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补充一级农村公路(农一级)、二级农村公路(农二级)。

农一级农村公路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100辆。

农二级农村公路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辆以下。

1.0.3农村公路等级的选用农村公路等级应根据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一条公路,可根据自然条件、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主要县道应选用部颁三级及以上标准,主要乡道应选用部颁四级及以上标准,村道一般以农一级、农二级为主,重要村道可选用部颁四级路标准。

各级农村公路远景设计年限:农一级农村公路一般为10年;农二级农村公路一般为8~10年。

1.0.4环境保护农村公路分布面广,总规模大,和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做出环境影响及保护说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一般规定2.0.1设计车辆农村公路交通量较小,行驶车辆多为拖拉机、农用车等体积、载重相对较小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和行人等。

各种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如表2.0.1。

表2.0.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m)车辆类型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小客车 6 1.8 2 0.8 3.8 1.4 载重汽车12 2.5 4 1.5 6.5 4 注:自行车的外廓尺寸采用宽0.75m,高2.00m。

2.0.2计算行车速度各级农村公路计算行车速度,应按表2.0.2的规定采用。

表2.0.2各级农村公路计算行车速度农村公路等级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30 20 20 15在平原微丘地区的农一级和农二级农村公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分别采用表2.0.2所列30km/h和20km/h;山岭重丘地区的农一级和农二级农村公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分别采用表列20km/h和15km/h。

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设计的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农一、农二级公路可在5~3km范围内灵活掌握。

2.0.3公路用地农村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或因防风固沙需要种植多行林带时,应根据计算或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范围。

农村公路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交管、停车设施以及绿化、苗圃、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

2.0.4农村公路建筑限界农村公路建筑限界横向为行车道宽度加两侧向宽度(即两侧路肩宽度),顶面为公路净高(考虑发展,并留有余地,各级农村公路均采用4.5m)。

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

2.0.5抗震设防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8度、9度地区的农村公路的大、中型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路基和小型构造物可采用简易设防。

3路线3.0.1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农村公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及其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地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保证线形的均衡性,进行不同方案的比选,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过地质不良地区。

路线设计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方便农(牧)民出行,依法保护环境、保护古迹。

3.0.2行车道宽度农村各级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一般规定如表3.0.2。

表3.0.2各级农村公路行车道宽度农村公路等级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km/h)20 20 20 15 车道数 1 1行车道宽度3.5或4.52.5或3.53.0.3路肩各级农村公路的路肩宽度,一般规定如表3.0.3。

表3.0.3各级农村公路路肩宽度农村公路等级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km/h)30 20 20 15 路肩宽度(m)0.50或0.750.50或0.75在路肩上设置路用设施时,不得侵入公路的建筑限界以内。

3.0.4错车道农一级、农二级公路路基宽度等于或小于4.5m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

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

错车道有效长度可根据当地最长车辆总长度进行调整。

3.0.5视距各级农村公路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和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3.0.5的规定。

表3.0.5各级农村公路停车与超车视距农村公路等级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km/h)30 20 20 15 停车视距(m)30 20 20 15会车视距(m)60 40 40 303.0.6直线直线路段,应根据路线所处地段的地形、地物、驾驶人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保证行车安全等合理布设。

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路的直线与曲线长度的比例应合理。

3.0.7平曲线半径各级农村公路的最小平曲线半径,规定于表3.0.7。

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

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

表3.0.7〓各级农村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农村公路等级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km/h)30 20 20 15 极限最小半径(m)30 15 15 12一般最小半径(m)65 30 30 2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350 150 150 100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

3.0.8 平曲线超高当平曲线半径小于表3.0.7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

超高的横坡度按计算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各级农村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

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

3.0.9 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如表3.0.9;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二分之一采用。

表3.0.9 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半径(m) 250~200 <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2加宽值(m)3.0.10〓超高加宽缓和段各级农村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用直线径相连接。

但应设超高、加宽缓和段,其长度规定如表3.0.10。

表3.0.10〓农村各级公路超高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农村公路等级 农一级农二级计算行车速度(km/h)302020153.0.11 回头曲线各级农村公路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极限指标规定如表3.0.11。

表3.0.11 回头曲线极限指标计算行车速度(km/h)主曲线最小半径(m)缓和段最小长度(%)超高横坡度(%)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最大纵坡 (%)农村公路一、二级15 12 15 7 3 4.53.0.12 纵坡各级农村公路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3.0.12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