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写编制说明
(草案)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起草小组
二〇一五年六月六日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编写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省新建的一座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兼有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位于赣江中游峡江县巴邱镇上游约6公里处,水库总库容11.87亿m3。
为减少库区土地淹没,设计将沙坊、水田等15个片区总面积1.9万亩的耕地进行抬田,抬高至水库淹没线以上,其中,最大一片抬田区(水田乡抬田区)耕地面积4953亩。
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创造了全国最大面积的“抬田”工程。
为解决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标准问题,8月,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委托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牵头开展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研究,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联合河海大学、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对抬田工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1月,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牵头,向江西省水利厅申报科技课题,编制《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技术指南》。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 10月22日,江西省水利厅在南昌主持召开了《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审查会,按照会议意见,编制单位进行了修改完善。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赣质监标字[ ]32号《省质监局关于确定第五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函》,将《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列为的地方标准制定计划。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抬田是减少库区淹没,保护耕地的有力措施,可有效地解决了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与占用土地的矛盾。
以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为例,该工程的实施减少了耕地淹没面积,降低了库区浸没影响,实现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外迁移民约3万人,减少房屋搬迁面积153万平方米,减少222万平方米的新增征地面积;减少了库区淹没处理投资,直接节省征地补偿、移民搬迁和移民安置征地投资约20亿元;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社会及经济效益巨大。
但抬田工程的设计、施工当前没有现成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特别是抬田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抬田高度、抬田结构设计、灌排系统规划等,当前国内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技术规程。
而峡江抬田种植试验研究及抬田工程建设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形成了系统的抬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可为抬田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提供支持。
三、标准制定的基础及过程
4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委托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进行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峡江大面积抬田提供科学依据,为编制抬田工程技术规范作准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计、施工参数研究,水稻种植对比试验。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联合河海大学、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进行了相关研究,各单位完成了部分研究工作,形成了报告初稿,提出了主要设计、施工参数,抬田产量对比,为峡江枢纽抬田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1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向省水利厅申报了《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技术指南》研究课题,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为负责单位,协作单位为设计院、河海大学、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9月,省水利厅及峡江工程指挥部领导主持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研究工作安排,会议确定由省设计院负责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编制《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技术指南》。
12月,省水利厅及峡江工程指挥部领导主持召开《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技术指南》研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对指南编制大纲、主要研究内容、支撑成果、进度安排等进行了讨论,确定形成最终研究成果为《江西省抬田工程技术标准》。
3月至10月,编制单位在总结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种植实验及建设实践经验,并经广泛调查和征求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报批稿)》。
四、编制原则与依据
1.编制原则
编制遵循“创新性、实用性、统一性”的原则,坚持生态建设优先,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种植实验研究为基础,收集峡江抬田工程的设计、施工资料,以及国内外抬田工程相关成果,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 )的要求,编制完成本标准,为科学指导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提供支持。
2.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