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工作心得
一、立足__抓文化,围绕特色作文章
__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花灯、剪纸,有遍布全市各乡镇的民间剧团、马灯团、皮影队,有衡阳市独一无二的瑶族歌、舞、曲、调文化,__的洞腔闻名全省,__的版画饮誉全国。
这些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们在新时期发展先进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充分利用、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__特色的新时代文化,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是实现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要依赖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浓厚的优秀文化。
就文化本身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生命力的。
所以,每一个地方都要立足本乡本土,发展自己的乡土文化,形成鲜明个性。
就__而言,就是要以__的歌舞曲调为基础,以传统的版画、剪纸艺术为依托,形成独特文化品质,在全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树立起__的文化旗帜。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__83万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形成__文化特色,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思想定位要找准立足点。
这个立足点,就是__的传统文化。
过去几年中,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深刻,先后挖掘了板桥的剪纸艺术。
庙前的花灯艺术,板桥、庙前先后被省里命名为“艺术之乡”,通过挖
掘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培植和壮大了传统艺术阵地,使剪纸、花灯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是具体工作中要选准切入点。
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文化人自身,在从事文化工作时,必须从__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突破口。
要围绕瑶族的歌、舞、曲、调作文章,把他们的优秀潜质挖掘、整理、发挥出来,为市里的旅游经济作贡献。
三是学习运用上要抓住关键点。
特色就是个性。
书法大师齐白石曾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对一个地方而言,既要做好“规定的动作”,更要做好“自选动作”。
要根据新时期文化工作的特点,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要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切不可平平庸庸,无所作为;基层文化站要根据本地实际,重点抓好一、二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更要突出自己的个性。
有个作家曾说过:“作品比到最后,比个性”,这就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关键点所在。
二、跳出文化抓文化,围绕创新作文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文化工作者的灵魂。
在现阶段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意识,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步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才能具有新的活力,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看到文化的经济效能。
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文化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了。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对外贸易的拳头
产品,仅次于它的航空产品出口量。
其次要拓宽发展路子。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资金投入。
我们要拓宽视野,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我们市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事,文化局的下属单位房子老化、设备陈旧,基层文化站空空荡荡,城镇建设文化品味低下,与__这样的城市很不相称。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积极运作,作好规划,争取外面的实业家来__共建。
再次,要形成上下一体的文化发展氛围。
文化事业要发展,基层文化工作必须跟上。
我们要抓住省市对基层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抓紧落实。
同时,还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为乡镇文化站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工作空间。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要将文化事业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不能将文化站作为一种摆设,把文化辅导员当作乡镇中心工作的突击队员。
各乡镇文化站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本乡镇的文化工作,让文化工作服务经济工作,从而将__文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三、形成合力抓文化,围绕产业作文章
繁荣__文化事业,既是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要象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建设,使文化产业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加强领导。
各乡镇要成立文化发展的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地域内的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过去重视文化,往往是一纸空文,一句口号,分管的“一分”都不管,文化人不重视文化。
明确专人负责,就是要实实在在做点文化工作,从上至下,建立一套有制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制度机制,保证文化工作具体在基层落实,而不是一句空话。
市委、政府要把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政绩考核之中,直到考核到人。
第二,增加投入。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随着物质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追求必然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增加对文化的投入,改善文化发展的硬环境,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先进文化工作,创造出更多的无愧时代精神食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增加投入这是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直接支持。
作为文化建设投入的主渠道,每年要按一定的比例增加对文化部门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实体加强对文化的投入,要研究制订、出台鼓励投资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吸引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文化建设。
第三,开拓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
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就一个县市而言,就要将地方传统艺术投入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一是树地方文化品牌。
地方传统艺
术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就要组织力量,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艺术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
生产出有影响、有声誉,既能体现本地,又能体现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市场中形成地方品牌,使地方传统的文化艺术产品走向海内外,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产业的发展。
二是引导文化消费。
大力宣传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品的欣赏、收藏价值,促进消费。
定期举办地方文化艺术节,吸引和促进文化消费。
精心策划有影响的“节”、“杯”、“会”活动,扩大影响,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消费时尚。
三是建立有形交易市场。
建立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正常流动交易秩序,与国内外市场接轨,活跃本地的艺术品交易,使文化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