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导读:本文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留学网收集到的《于丹观后感》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内容请关注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一: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近日,阅读了德鲁克的经典著作之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此书虽然写于1966年,但是其基本的理论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后,仍然影响着许多现代的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围绕着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的核心观点,分为八章展开。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管理者为什么要卓有成效及先关问题,二到七章则针对如何实现卓有成效的五点要求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一章回扣主题。
整部著述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虽然,书中有些专业的内容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过此书,仍然使我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书中的许多观点并不仅仅适用于管理者,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及学习也有着许多的帮助。
一直以来,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管理是需要天分的,而书本的知识的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的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
但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德鲁克讲到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而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
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有效性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的。
同样令我改观的还有德鲁克对管理者范围的限定,在书中作者将管理者的范畴扩大到了更宽的领域,不仅仅是企业,政府,军队,医院也都需要管理。
而管理者也并不都是经理人,而是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他们可以下属众多,也可以没有下属,可以职位崇高,也可以职位低微,但是他们必须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作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这一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管理者的传统理解,在我看来,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的我们也都是一位管理者,因为我们许多时候要为自己的未来决策,因此,无论是为了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或者仅仅是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都应学会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先生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掌握时间、讲求贡献、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及有效的决策。
而这五点,必须成为管理者思想上的习惯。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读后感、观后感。
换言之,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综合的实践。
而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者要学会这种习惯,必须经过训练。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努力的去接受训练,培养使自己有效的习惯。
篇二: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
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读后感、观后感。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
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
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篇三: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庄周是道家。
庄周不是一般人,要学习的。
先看看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看视频是效率比较高的学习方式。
而且庄子本身就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寓教于乐,让人听的不瞌睡。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一集:庄子何其人思想纲要:1,真正能挡住人心的是他最看重的标准。
一个仁人义士不怕物质贫困,而怕精神的潦倒。
2,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境界。
3,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
4,看破名利,不惧生死,是大境界!5,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儒教讲究社会但当,道教讲究生命的飞越。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二集:境界有大小1,真正的逍遥使无羁无绊的。
2,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眼光,就会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遇。
3,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这里有个栎树的故事,说一个栎树长的很大,被人说的很无用。
栎树晚上托梦给说他无用的人说,我因为无用所以活了下来,所以做了社神。
看看那些让人喜欢的果木吧,每年都被人们折断它们的筋骨和抢走它们的儿女。
无论你长到什么规格,总会有一种低廉的有用价值观来评价你,把你雕琢成不同的器皿。
例如从木桩到房梁到棺椁。
要是你长大特别大的时候,人们不会把你当做木头使用了,把你当做神看。
真正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4,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杜甫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好一个为谁雄,不就是为自己的心称雄吗?5,把恩恩怨怨看小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觉悟是一种大境界。
觉悟就是看见自己的心灵。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三集:感悟与超越1,人能够看清楚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往往走着走着就忘记了。
正如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的,“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我们为何而出发”。
2,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3,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谚语:冠军总是跑在掌声之前。
4,经历和感悟决定了你的眼界。
5,人格、理想的支点是依于仁,游于艺。
6,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7,同样的道理、感悟在不同人会有高低上下之分。
本集其他的观点:A:对名和利的理解。
名为实之宾。
对于利“鼠以饮河,果腹而已”。
B:满上的鲜草,只不过是饲料而已。
意思是有些人看不见什么是春天,什么是美丽。
C: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名和利。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四集:认识你自己1,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去善待他有人。
要顺应自然,勿以人养养鸟。
2,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自己的赤子之心。
3,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被开发出来。
4,你必须亲自去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渔王教育孩子的失败就是因为他的孩子从来没有任何教训,所以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5,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扁鹊给自己排第三名。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五集:本性和物性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共计3篇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共计3篇1,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就可以构成天地和谐。
2,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
3,我们的心应该像面镜子,看见了世界,也就是看见了自己。
4,真正的聪明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5,我们的心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
本集其他的观点和故事:A:养心的秘诀是合心于淡,合心于漠。
B:最贵重的小金人是,左耳朵进,掉到肚子里的小金人。
C:庄子批伯乐,没有尊重马的天性。
如果按照这样伯乐在发现千里马之后,会改变其天性,那么我们又何必的苦苦追寻伯乐呢?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六集:总有路可走1,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自己的位置。
2,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能获得人的尊重。
3,用辽阔的境界,让自己跟天地之间有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
4,自己要能看见自己真正的缺失。
5,内心的力量就是一种和缓的对人的凝聚。
6,所谓的废物,就是放错地方的财富。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七集:坚持与顺应1,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即内化而外不化。
2,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
3,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生存上的迁就,就无法安身立命。
4,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指迁就不能陷进去,宽和不能太明显,讲节制和分寸的把握。
5,使内心安定的七步:1)身外;2)外物;3)外生;4)彻悟;5)见独;6)无古今;7)无生不死。
于丹百家讲坛《庄子心得》第八集:谈笑论生死1,生和死只是个形态的变化,道家高士不悦生,不惧死。
2,在生命中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3,对生命的解读只有问自己,我要做什么样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