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程一、洁净室一般的机械加工是不需要洁净室(clean room)的,因为加工分辨率在数十微米以上,远比日常环境的微尘颗粒为大。
但进入半导体组件或微细加工的世界,空间单位都是以微米计算,因此微尘颗粒沾附在制作半导体组件的晶圆上,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上精密导线布局的样式,造成电性短路或断路的严重后果。
为此,所有半导体制程设备,都必须安置在隔绝粉尘进入的密闭空间中,这就是洁净室的来由。
洁净室的洁净等级,有一公认的标准,以class 10为例,意谓在单位立方英呎的洁净室空间内,平均只有粒径0.5微米以上的粉尘10粒。
所以class后头数字越小,洁净度越佳,当然其造价也越昂贵。
为营造洁净室的环境,有专业的建造厂家,及其相关的技术与使用管理办法如下:1.内部要保持大于一大气压的环境,以确保粉尘只出不进。
所以需要大型鼓风机,将经滤网的空气源源不绝地打入洁净室中。
2.为保持温度与湿度的恒定,大型空调设备须搭配于前述之鼓风加压系统中。
换言之,鼓风机加压多久,冷气空调也开多久。
3.所有气流方向均由上往下为主,尽量减少突兀之室内空间设计或机台摆放调配,使粉尘在洁净室内回旋停滞的机会与时间减至最低程度。
4.所有建材均以不易产生静电吸附的材质为主。
5.所有人事物进出,都必须经过空气吹浴 (air shower) 的程序,将表面粉尘先行去除。
6.人体及衣物的毛屑是一项主要粉尘来源,为此务必严格要求进出使用人员穿戴无尘衣,除了眼睛部位外,均需与外界隔绝接触(在次微米制程技术的工厂内,工作人员几乎穿戴得像航天员一样。
) 当然,化妆是在禁绝之内,铅笔等也禁止使用。
7.除了空气外,水的使用也只能限用去离子水 (DI water, de-ionized water)。
一则防止水中粉粒污染晶圆,二则防止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钾、钠离子污染MOS晶体管的载子信道(channel),影响半导体组件的工作特性。
去离子水以电阻率 (resistivity) 来定义好坏,一般要求至17.5MΩ-cm以上才算合格;为此需动用多重离子交换树脂、RO逆渗透、与UV紫外线杀菌等重重关卡,才能放行使用。
由于去离子水是最佳的溶剂与清洁剂,其在半导体工业之使用量极为惊人!8.洁净室所有用得到的气源,包括吹干晶圆及机台空压所需要的,都得使用氮气 (98%),吹干晶圆的氮气甚至要求99.8%以上的高纯氮!以上八点说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另还有污水处理、废气排放的环保问题,再再需要大笔大笔的建造与维护费用!二、晶圆制作硅晶圆 (silicon wafer) 是一切集成电路芯片的制作母材。
既然说到晶体,显然是经过纯炼与结晶的程序。
目前晶体化的制程,大多是采用「柴可拉斯基」(Czycrasky) 拉晶法 (CZ法)。
拉晶时,将特定晶向 (orientation) 的晶种 (seed),浸入过饱和的纯硅熔汤 (Melt) 中,并同时旋转拉出,硅原子便依照晶种晶向,乖乖地一层层成长上去,而得出所谓的晶棒 (ingot)。
晶棒的阻值如果太低,代表其中导电杂质 (impurity dopant) 太多,还需经过FZ法 (floating-zone) 的再结晶 (re-crystallization),将杂质逐出,提高纯度与阻值。
辅拉出的晶棒,外缘像椰子树干般,外径不甚一致,需予以机械加工修边,然后以X光绕射法,定出主切面 (primary flat) 的所在,磨出该平面;再以内刃环锯,削下一片片的硅晶圆。
最后经过粗磨 (lapping)、化学蚀平 (chemical etching) 与拋光 (polishing) 等程序,得出表面粗糙度在0.3微米以下拋光面之晶圆。
(至于晶圆厚度,与其外径有关)三、半导体制程设备半导体制程概分为三类:(1)薄膜成长 (2)微影罩幕 (3)蚀刻成型。
设备也跟着分为四类:(a)高温炉管 (b)微影机台 (c)化学清洗蚀刻台 (d)电浆真空腔室。
其中(a)~(c)机台依序对应(1)~(3)制程,而新近发展的第(d)项机台,则分别应用于制程(1)与(3)。
氧化(Oxidation)对硅半导体而言,只要在高于或等于1050℃的炉管中,通入氧气或水汽,自然可以将硅晶的表面予以氧化,生长所谓干氧层(dry/gate oxide)或湿氧层(wet /field oxide),当作电子组件电性绝缘或制程掩膜之用。
氧化是半导体制程中,最干净、单纯的一种;这也是硅晶材料能够取得优势的特性之一(其它种半导体,如砷化镓 GaAs,便无法用此法成长绝缘层,因为在550℃左右,砷化镓已解离释放出砷!)硅氧化层耐得住850℃ ~ 1050℃的后续制程环境,系因为该氧化层是在前述更高的温度成长;不过每生长出1 微米厚的氧化层,硅晶表面也要消耗掉0.44微米的厚度。
以下是氧化制程的一些要点:1.氧化层的成长速率不是一直维持恒定的趋势,制程时间与成长厚度之重复性是较为重要之考量。
2.后长的氧化层会穿透先前长的氧化层而堆积于上;换言之,氧化所需之氧或水汽,势必也要穿透先前成长的氧化层到硅质层。
故要生长更厚的氧化层,遇到的阻碍也越大。
一般而言,很少成长2微米厚以上的氧化层。
3.干氧层主要用于制作MOS晶体管的载子信道(channel);而湿氧层则用于其它较不严格讲究的电性阻绝或制程罩幕(masking)。
前者厚度远小于后者,1000~ 1500埃已然足够。
4.对不同晶面走向的晶圆而言,氧化速率有异:通常在相同成长温度、条件、及时间下,{111}厚度≧{110}厚度>{100}厚度。
5.导电性佳的硅晶氧化速率较快。
6.适度加入氯化氢(HCl)氧化层质地较佳;但因容易腐蚀管路,已渐少用。
7.氧化层厚度的量测,可分破坏性与非破坏性两类。
前者是在光阻定义阻绝下,泡入缓冲过的氢氟酸(BOE,Buffered Oxide Etch,系 HF与NH4F以1:6的比例混合而成的腐蚀剂)将显露出来的氧化层去除,露出不沾水的硅晶表面,然后去掉光阻,利用表面深浅量测仪(surface profiler or alpha step),得到有无氧化层之高度差,即其厚度。
8.非破坏性的测厚法,以椭偏仪 (ellipsometer) 或是毫微仪(nano-spec)最为普遍及准确,前者能同时输出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用以评估薄膜品质之好坏)及起始厚度b与跳阶厚度a (总厚度 t = ma + b),实际厚度(需确定m之整数值),仍需与制程经验配合加以判读。
后者则还必须事先知道折射率来反推厚度值。
9.不同厚度的氧化层会显现不同的颜色,且有2000埃左右厚度即循环一次的特性。
有经验者也可单凭颜色而判断出大约的氧化层厚度。
不过若超过1.5微米以上的厚度时,氧化层颜色便渐不明显。
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反应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生成物沉积在晶片表面。
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又称金属镀膜 (Metal Deposition),依原理分为蒸镀(evaporation) 与溅镀 (sputtering) 两种。
PVD 基本上都需要抽真空:前者在10-6~10-7Torr的环境中蒸着金属;后者则须在激发电浆前,将气室内残余空气抽除,也是要抽到10-6~ 10-7Torr的程度。
光刻工艺光刻是一种图形复印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精密表面加工技术。
光刻的目的就是按照器件设计的要求,在二氧化硅薄膜或金属薄膜上面,刻蚀出与掩摸版完全对应的几何图形,以实现选择性扩散和金属薄膜布线的目的。
光刻工艺流程一般分为涂胶、前烘、曝光、显影、坚膜、腐蚀和去胶等步骤。
光刻质量要求:(1)刻蚀的图形完整、尺寸准确、边缘整齐、线条陡直。
(2)图形内无小凸起、无针孔、不染色、刻蚀干净。
(3)硅片表面清洁、没有残留的被腐蚀物质。
(4)图形套合十分准确。
扩散(diffusion)扩散掺杂,半导体材料可掺杂n型或p型导电杂质来调变阻值,却不影响其机械物理性质的特点,是进一步创造出p-n接合面(p-n junction)、二极管(diode)、晶体管(transistor)、以至于集成电路的基础。
而扩散是达成导电杂质掺杂的初期重要制程。
扩散之其它要点,简述如下:(1)扩散制程有批次制作、成本低廉的好处,但在扩散区域的边缘,有侧向扩散的误差,故限制其在次微米 (sub-micron) 制程上应用。
(2)扩散之后的阻值测量,通常以四探针法,(3)扩散所需图形定义(pattern)及遮掩(masking),通常以氧化层充之,以抵挡高温环境。
一微米厚的氧化层,已基本满足一般扩散制程所需。
离子植入 (Ion Implantation)在扩散制程的末尾描述中,曾题及扩散区域的边缘所在,有侧向扩散的误差,故限制其在次微米制程上的应用。
但干蚀法补足湿蚀法在次微米制程能力不足一样,另有离子植入法,来进行图案更精细,浓度更为稀少精准的杂质掺入。
离子植入法是将III族或IV族的元素,以离子的型式,经加速后冲击进入晶圆表面,经过一段距离后,大部份停于离晶圆表面0.1微米左右的深度(视加速能量而定),不过因为深度很浅,一般还是简单认定大部份离子是掺杂在表面上,然后进一步利用驱入(drive-in)来调整浓度分布,并对离子撞击过的区域,进行结构的修补。
基本上,其为一低温制程,故可直接用光阻来定义植入的区域。
下图显示集成电路从晶圆的(a)拉晶;(b)制造;(c)切割;(d)封装;完成的简易流程;图(e)为单一晶粒的集成电路放大图标 。
Ferrotec China 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