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中央财政支持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发展方案一、建设背景和基础(一)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情况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稳定,各类博物馆蓬勃发展,“文物收藏热”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浙江省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在文化大省建设中,浙江的考古、文物、古玩等市场更是获得了空前发展。
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2000座;浙江省内则有拍卖协会会员单位243家,收藏大军更有30万余人之众。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呈现空前广泛的社会需求与市场期待。
1、文博事业的繁荣急需大量实战性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家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导向与政策为文博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鉴定、修复等方面都有急迫的人才支撑的需求。
但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员非常缺乏,全国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不出400人,他们面对全国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就超过1500万件,不可移动文物约40万件,大量的文物要保护和继承,对文物修复人才的需要可见一斑。
2、艺术品投资市场飞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来保护市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文物艺术品投资市场也日趋活跃,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速度加快,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文物属不可再生性资源,存世量少,需求量大,同时拍卖行过多,放量过大,导致假货、赝品流入市场,文物市场造成潜在的危险,给投资者造成很大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和谐因素。
这个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应对,单靠博物馆、文物机构、研究所等现有的力量显然捉襟见肘,必然需要更多的人来扩充这个队伍,保护这个市场。
3、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未来需求在国外,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资料显示,法国有7000多座博物馆,每年有6亿多人次参观,是其国家人口的三倍,而目前我国全年博物馆观众总人数只有一亿多人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更加丰富;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一种社会公益文化载体,参观博物馆必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4、国(省)内同类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而复兴的专业。
就全国范围来说,虽然开设文物鉴定与修复相关专业的高校不少,但是更多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专业成熟度不高。
一般院校培养的文物鉴定人才,大多通过史学、文学、考古学等能力来辨别真伪,很少通过审美、造型能力来判断、辨别,如此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当下日渐庞大的艺术品市场,实际的文物市场缺少大量的实战的文物鉴定人员。
在该专业教育领域有影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其培养的专业人才客观上也更多的面向京沪等城市;浙江省内开设文物鉴定与修复相关专业的高校则很少,目前除了我院以外,仅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家,且每所学校的专业取向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见表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现有市场的广泛需求。
表1:浙江省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学校名称专业名称主要培养方向培养层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文物修复高职(专科)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文物艺术品投资高职(专科)(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赏书画鉴定研究生(二)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本专业缘起于学院1999年举办的五年一贯制美术(文博方向)专业,2004年专业名称调整、归并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并招收高中起点学生。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在各方面加紧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1、专业定位明确本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教育思想,逐步明确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方向定位。
立足文物市场,强调审美造型能力的基础培养,以文物鉴定的基本技能奠定基础,以文物修复技能为专业侧重,强化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的服务面向、就业去向、就业岗位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详见表2.表2: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定位表服务面向文物市场、博物馆业、艺术品投资业、拍卖业等文化产业就业去向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品评估中心拍卖行、文物保护单位就业岗位文物修复、文物鉴定、文物保护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书画装裱工、古籍文献修复员2、行业支持优势明显学院隶属省文化厅,与文化系统内的文博单位联系紧密,这种先发优势为本专业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强有力的行业支持为本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年的实践中,本专业广泛利用浙江省考古所、浙江省图书馆等社会优势资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既对校内教学资源形成有力的补充,又为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创造了条件。
此外,本专业在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方案施行、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广泛吸纳行业专家参与。
与此同时仰仗专家推荐,不拘一格面向行业挖掘资源,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行业经验丰富、综合实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多为文物行业权威,在文物研究方面有相当的深度,或是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能完全胜任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
3、校内实践教学条件齐备本专业所属的文化管理系是学院最年轻的专业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则是该系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的专业。
学院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极为重视,目前已经完成了高标准、高配置、设施完备、条件一流的文物鉴定实训室、文物修复实训室、陶艺工作室、造型基础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专业计算机机房等校内实训室5个,能够充分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4、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鉴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性特征,本专业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坚持遵照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要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创新,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强化学生实战能力为目标,大胆寻求教学组织行为的突破,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的“练摊”、“采风”、“拍卖”、“展览”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主要形式。
二、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以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专家工作室形式的“校中厂”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同步加强“厂中校”建设,以真实职业环境为保障,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为侧重点,努力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系统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共建基于文物鉴定与修复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两年建设,努力使本专业与文博事业相关岗位零距离对接,形成在文物修复领域有一定影响、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在同类专业中脱颖而出的特色专业。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示意图详见图1.图1: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示意图2、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市场需求调查及毕业生跟踪反馈资讯,综合考虑学院的既有基础与办学优势,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古籍、书画、陶瓷等文物修复技能,面向文物艺术品市场及文博行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能够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品评估机构、拍卖行、文物考古与保护等部门,从事文物修复、文物鉴定、文物陈列展示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教学质量目标(1)构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职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继续推进与高职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衔接,形成与市场接轨紧密的中高职衔接平台。
按照“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构架,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将相关实战性项目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淡化课程理论知识的考核,加强项目操作技能的提高和拓展,推进项目课程的建设。
两年内完成古籍修复、书画修复等项目课程的开发,修订各门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完成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步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
(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4名,二年实现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4)成立2到3个“专家工作室”。
在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上成立由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组成“专家工作室”,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组织和协调,引进相关项目(文物修复、古籍修复、古代书画修复等)。
推进单元制教学,缩短单位教学周期,形成校企合作体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各成员自身优势,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5)探索建立“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选取浙江省考古所和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两家单位作为“厂中校”,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将实战性项目引进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实施步骤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招生形式改革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在主要面向普高生举办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
2012年初选取省内2至3所中职学校进行合作,制定相应的遴选招生办法,力争2012年实现面向中职学生招生,争取于2013年招生规模达到200名。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通过校企合作和专家工作室的模式,引进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基础的培养和专业方向的拓展。
2012年开展人才培养行业需求与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拟定一套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继续修订完善。
(3)探索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配合项目课程建设的推进,改变现有的教学活动组织形态,以单元制教学改革为基础,系统设计全学程教学活动组织办法,2012年制定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并正式实施;2013年继续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
(4)“双证书”制度完善根据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对应的文献修复师、书画师的任职资格,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推进岗位准入制度的完善,进而修订专业学生毕业标准,确定与学历证书相呼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严格贯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培训同步,课程考核与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同步;于2012年启动组织文献修复师、书画师鉴定工作,修订专业学生毕业标准;2013年力争“双证书”获得率达100%,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