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 1996·6现代社会问题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康忠 汤再林 现代社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还关系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前途。
我们看到,现代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的问题正在呼唤着各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正在成为各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但是,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现代社会问题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呢?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有:(1)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增长到空前的程度,而且还将继续增长50年。
据联合国人口学家估计,到2050年增长低限将达到78亿人,高限约120亿人。
(2)粮食问题。
世界上大约90%的人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食物。
目前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很不平衡,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粮食供应量甚为缺乏。
因此,贫困和粮食供应仍是严峻的问题。
(3)能源问题。
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按目前石油耗量增长率估计,全世界的石油储量大约在2015—2035年便会消耗80%,煤也只可供200—300年,而且它们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其它能源的开发尚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资源消耗问题。
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资源有土地、矿产和生物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为大约60%的人口提供生计,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均可耕地约以1.9%的速度递减;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和造成环境的污染;而生物资源的保护则涉及生态平衡问题。
(5)环境保护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比过去更多类型的污染物,它们一进入环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并造成全球性的社会公害。
这些都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并使人类自身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那末,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及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呢?自本世纪60年代起,各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针对现代社会问题及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和派别,即以D・梅多斯为代表的未来学悲观派观点和以J・西蒙为代表的未来学乐观派观点。
D・梅多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
他在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中,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研究人口、工业发展、粮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5种因素之间的变动与联系,认为这5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指数增长,即它们都以不同的百分率逐步增加。
而指数增长的结果必然要到达极限。
要解决这种“增长的极限”的办法,就是停止人口增长和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性均衡。
照D・梅多斯看来,既然人口、工业发展、粮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后都必然要达到极限,那末,人类未来发展也必然要达到极限。
显然,这是一种悲观的观点。
・・871981年,美国未来学家J・西蒙发表了《最后的资源》一书。
该书以《增长的极限》论为对立面,在对其观点进行批驳的同时,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作者对人类资源、生态、人口等问题的乐观的看法。
在西蒙看来,增长是没有极限的。
这种“没有极限的增长”就是由于增加的人口通过创造新知识和经济规模性对技术发展的贡献。
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议和论战,至今仍在继续着。
1981年美国学者里夫金、霍华特合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以平衡态热力学为理论依据,从自然科学角度支持“增长的极限”论。
他们得出比D・梅多斯更为消极悲观的结论:即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衰亡的历史,人要走向死亡,地球将从崩溃走向毁灭。
必须看到,《增长的极限》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悲观结论,在各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并且有不少支持者。
我们认为,“增长的极限”论及其后来的支持者的悲观论调是非常错误的。
首先,他们把地球视为一个孤立的或封闭的系统,从而认为地球是有限的;其次,“增长的极限”论及其支持者只注重研究限制社会发展的某些自然因素,却未看到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力量;再次,“增长的极限”论及“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始终没有摆脱经典热力学或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框架。
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极限的增长”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
这种观点把未来社会的发展完全寄托于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认为新的技术革命会使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供应无限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没有看到任何既成的社会发展形式都含有它的极限,而极限的突破,有赖于社会发展形式的突破。
因此我们认为,必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具体地讲:第一,应该用开放的、系统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
生物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样,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系统。
人类与所处的环境存在着两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体系必须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是说它必须是开放的;而一定的社会体系对其社会环境则因生产、经济和历史的发展其开放程度有所不同。
我国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提出了“新的人天观”的见解,认为,人类生态系统是从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到社会生态系统(人群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再进化到复合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更大的综合性的全球生态大系统),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发展到建立球外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天、地、人巨系统观将有助于深入研究现今的复合生态系统,并为寻求世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用此观点来观察世界,地球应视为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不是封闭体系,只有这样认识世界,才可能找出在开放的、动态的条件下,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二,应该用非平衡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社会发展。
按照现代非平衡系统理论和唯物辩证法观点,世界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且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中。
非平衡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创建人普里高津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在开放的、非平衡的动态情况下是可以找到有序结构的。
由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开放的,且处于高度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地球生态系统可能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或球外星系的干扰而远离平衡,更可能由于人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差异出现的内部矛盾冲突而使现在的社会系统遭受破坏。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调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必须调整人类自身的相互关系,使之做到平等、和平和共谋发展;必须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协调、合理、更为有序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88第三,应该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立足本职,发展各学科的合作,为社会进步繁荣作出贡献。
研究和预测未来,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课题。
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消极悲观,丧失信心,也不盲目乐观,无所忧患,而应正视现实,勇于探索,立足本职,为社会进步发展作贡献。
我们认为:(1)应重视和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作。
面对人类环境及其发展的世界性难题,需要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再生,发展清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诸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现代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新的发展观、道德观、环境观。
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共同研究以寻求发展的最佳模式。
(2)应充分发挥化学科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促进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化学科学的产生与西方的工业革命几乎同时起步。
它的发展与粮食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的防治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方面关系极为密切,对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来各国各类科学家的讨论、争辩、探索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目前国际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它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与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8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2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该文件指出,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强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今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可以认为,这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实现了制定的各项目标,“将使中国在世界面前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因此,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充满信心,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注释:〔1〕见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1996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康忠系四川联合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汤再林系四川联合大学马列部教授)责任编辑 张小路 滢 子・・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