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其
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五.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 的类群。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鳃的发生:由外套腔内壁皮肤伸展而成。 鳃的形态各异:
楯鳃:鳃呈羽状,包括1条鳃轴和轴两侧的鳃 丝。是较原始的。 栉鳃:鳃轴仅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 瓣鳃:鳃呈瓣状。 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鳃的数目因种而异,有的1个,有的十几对。 肺:陆生种类无鳃,由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 微细血管密集成网而形成肺,直接摄取空气中的 氧。这种肺只能在潮湿的环境下发挥作用,故陆 生种类多数在夜间或阴天活动。
环 鞘


大 王 乌 贼
斑 氏 瓜 乌 贼
软体动物小结




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 具三胚层。 有不发达的真体腔。 身体由头、足、内脏团三部分组成。 多数有贝壳。 排泄系统为后肾型。 出现了专职的呼吸器官(鳃、肺)。 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类为闭管式循环)。 部分海产种类具有担轮幼虫期。 不对称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曲造 成的。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分类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 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 团三部分,具有外套膜和贝壳。
1.身体的基本划分;
3.贝壳; 5.呼吸系统; 7.神经系统;
七.排泄器官
•为后肾管 (肾脏),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 为一管状构造。一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 以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八.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仅有围咽神经环和神经索 较高等种类包括四对神经节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索 脑神经节司感觉 足神经节司足的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内脏器官



船蛆 : 钻蛀船只和港口的 木材建筑。 由于长期穴居,身 体细长,呈蛆状。 贝壳退化。
头足纲
特征 全部海产,大多运动迅速; 头足发达,头部上有发达的眼、颚、齿舌、软骨囊,足特 化为腕和漏斗; 闭管式循环系统 原始种有壳,多数种壳被外套膜包被或退化; 现存650种,化石种类超过9000种。 代表动物——乌贼 重要种类——鹦鹉螺、章鱼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 细胞和其间结蹄组织组 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 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 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 造成水流在外套腔内流
动借以完成呼吸、排泄
、生殖等。
三.贝壳



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 特征,是一种保护性的结构。 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 称“贝类学”。 大多数种类具1-2个贝壳,有 的多达 8个之多。贝壳的形态 因种类而异,有的呈帽状,有 的呈螺旋状 (螺类),有的呈 管状 (掘足类),有的呈瓣状 (瓣鳃类),有的种类则无壳。 贝壳的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
背面观
腹面观
新碟贝
无板纲


代表动物:龙女簪,新月贝 特点:体蠕虫状,无贝壳,外 套膜发达,体表被有角质并 带有各种石灰质针状棘的外 皮。腹面中央有一条沟,无 鳃,齿舌具许多齿,无阴茎。 全部为海产,个体发育中有 担轮幼虫期。
龙女簪
新月贝
多板纲
特点:体椭圆形,左右对 称,背腹扁平,贝壳由8 块石灰质的板构成。有 环带,头部无触手和眼 等附属器官神经呈梯型 (原始),肾脏1对,雌雄 异体。有担轮幼虫期。 石鳖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 广泛,现存种类约 13 万 种,此外还有约 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 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 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 、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
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 ,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 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 支动物。
复习题 1.试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分为哪7个纲?其中最主要
的三纲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这三纲
各有何特点?
(二)瓣鳃纲重要种类及经济意义


蚶: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 ,常见 2 种:泥 蚶、毛蚶,均为食 用贝类,已能人工 养殖。


贻贝 : 固着生活,附着于岩石上。


牡蛎 : 固着生活,生活于浅海。

扇贝: 贝壳呈扇型,固着生活。


珍珠贝 : 两壳不等,壳内珍珠层极厚。 是世界上著名的生产珍珠的贝类。 我国广东、海南已人工养殖。

九.生殖与发育
牡 蛎 的 成 长 乌贼的繁殖
多数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但均为异体 受精。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田螺) 少数直接发育(头足纲)多数间接发育 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 段,某些淡水种类(蚌科)有钩介幼虫(寄 生)。
•少数为直接发育(乌贼、蜗牛等), •多数为间接发育,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 个幼虫阶段,某些淡水种类有钩介幼虫。
•贝壳的成分和结构: •贝壳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细 胞分泌形成的。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5% ,其余的为壳基质 ,或称贝壳 素。
•贝壳的结构可分 3 层
•角质层 (外层):又称壳皮 层,薄而透明,有光泽, 由壳基质构成,能抵御酸 碱的侵蚀,可保护贝壳。 •壳层 (中层):又称棱柱层 ,占贝壳的大部分,由棱 柱形的钙质组成。 •壳底 (内层):又称珍珠层 ,富有光泽,由叶状霰 石 构成。
2.外套膜 4.消化系统 6.循环系统 8.生殖与发育
一、身体的基本划分(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
• 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 (运动敏 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 触角等感觉器官。如乌贼、田螺等 。 • 有的种类 (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 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六.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腺,排 泄器官的内腔。 初生体腔: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并分化为心室和心耳, 心室: 1 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 1 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开管式循环:大部分软体动物。(血压低血速慢, 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效率较低) 闭管式循环:头足类。 血液循环方式: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耳 血液呈现青蓝色,不携氧时为无色,但有些种类因 血中含血红素(毛蚶)或血青色(乌贼),血液为红 色或血青色。
•担轮幼虫:与环节动物多毛幼虫相似。 •面盘幼虫:由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纤毛面盘,用以游 泳。
• 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的幼虫。用钩和足丝附着在鱼鳃 等部位,暂时性寄生。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发生中都有一个担轮 幼虫期,两幼虫极相似,因此认为软体动物 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 的祖先。但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 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 节动物向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现
3、内脏团(躯干部)



除头和足外,背面隆起部分, 是消化、循环、神经、生殖等 内脏器官集中形成、不分节、 柔软的团块。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 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 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腹足类发育过程中具有扭转现 象,为次生性左右不对称。
二.外套膜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 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 ,此腔与外 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角贝
瓣鳃纲

代表动物:无齿蚌,牡蛎 特征: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有两个外 套膜 , 两个贝壳 , 足呈斧状 , 有瓣状鳃 , 无 齿舌,神经系统简单,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河蚌内长出逼真“观音菩萨”天下一绝
牡蛎
(一)瓣鳃纲分类: 约20,000多种.
分类依据:贝壳、铰合齿、闭壳肌、鳃等。 (一)列齿目—毛蚶 铰合齿很多,一列,闭壳肌两个。 (二)异柱目—紫贻贝 铰合齿退化,前闭壳肌较小或没有。 (三)真瓣鳃目—船蛆 铰合齿少或不存在,两闭壳肌大小相似 。
2、足部






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具有爬 行、挖掘、附着、捕食功能。常因种类 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 腹足纲 (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 来爬行。 多板纲 (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 附着。 掘足纲 (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 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 (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 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 (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 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珍珠的形成
是由外套膜外表皮细胞 及其分泌物包裹外来异物形 成的。当外套膜外表皮细胞 或异物落入外套膜,就会刺 激外套膜组织分泌珍珠质, 逐渐形成珍珠。
四.消化系统
由口、咽、食道、胃、肠、肛 门 构成。
消化管发达,多数种 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 舌。齿舌是软体动物 特有的器官。位于口 腔底部、舌突起表面, 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 锉刀状,摄食时可前 后伸缩,刮取食物。 口腔内有唾液腺。
腹足纲


代表动物:鲍鱼,田螺,蜗牛等 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 分,有眼,触手,贝壳通常螺旋形,心脏位 于身体背侧,心室1个,足部发达• ,扁平,位 于身体之腹面.
鲍鱼
中华 圆田螺
掘足纲

代表动物:角贝,梭角贝 特征:身体左右对称,贝壳呈象牙状,壳分粗细两端, 均有开口,足发达(圆拄状),头部退化,无鳃,无围 心腔和血管
多板纲
腹足纲 掘足纲 瓣鳃纲(双壳纲) 头足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