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博物馆智能化建筑

上海博物馆智能化建筑

上海博物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简介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 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 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 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 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 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 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同时,上海博物馆从馆内主要信息媒体形式是静态图像 的基点出发,设定采用以太网方式。为此决定网络管理设备 采用嵌入式交换集线器,力求提高网络的信道宽。
上海博物馆智能化工程的成功
在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初,上海博物馆就明确制定了环境温湿度的监 控精度为温度小于士2℃、相对湿度小于±5%的定量化指标。在楼宇 自动化系统刚建立投入运行的初期,曾经发生温度比设定参数偏高3℃ 的现象(超出允许范围1℃)。如果按照“冬天能够热起来、夏天能够 冷下去”的定性要求,超过设定值1℃似乎算不了什么问题。然而用定 量化的观点看问题,说明系统存在失控现象。
2、空调的温湿度控制
在空调的温湿度控制算法中,上海博物 馆采取的是“二边挤”控制算法:设定的参 数是“上限”与“下限”。每次采样值分别 与上限和下限进行比较,以此来进行调控。 每次比较后都有相应的调控动作。这个做法 把非线性的状态变量控制简化成为线性的判 别,虽然增加了控制回路,但却提高了控制 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
为此,上海博物馆专门组织了专家论证和空调机流量的动态测试, 具体测量空调机运行中的压力、压差、流量、温度等数据。实际测量 的数据结果证明了空调系统具有强烈的动态特性。原来的“恒定供回 水压力差”的设计,自平衡能力低,造成电磁调节阀7%~10%的泄漏。 据此,他们修改了原来的控制算法,变开环控制为闭环控制,随机地 调控供能源头设备,温度的失控现象消失了,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减少 了。
2.建筑智能化系统能够克服人类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性”,及时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减少了“空转” 浪费。
电脑记录表明,每台空调机一天24小时中实际工 作的累计时间仅为1.5~2小时。自从1995年12月30 日试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二年多中水、电、煤气的 综合节能效果远远超出了原设计节能25%~30%的指 标。一年从能耗支出上节省下来的费用就超过了建立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投资。
运用BAS产生的三大效应
1.建筑智能化系统加强了环境控制能力,克服 了能源设计的过度冗余,实现了人工管理无法达 到的控制精度。以上海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为例: 在全开放的展厅中,自然气候经历了由晴朗到连 续大雾的恶劣变化,例如1996年12月25~30日 室外湿度变化从34%到99%、昼夜间温度变化达 15℃,观众波动起伏(高潮时展厅内水泄不通)。 但该展厅温湿度记录仪的实际记录表明,整个一 周内的温度变化幅度为l℃,相对湿度最高值与最 低值的偏差仅为3%。
3.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 约。智能化系统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全馆 的设备物业采取了值班总调度方式,极大 地减少了日常机房巡视的维护工作量,减 少了每班工作人员。对比按原来工作量核 定的编制数,上海博物馆精简节约了近60 个劳动力,这是非常可观的。
3、通信自动化
在通信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上,上海博物馆在结构化布 线设计中根据自身单体建筑物、总层高26m的建筑特点,一 反传统的垂直主干线、水平布线做法,全部采用五类非屏蔽 双绞线星型连接。总线架安装在全楼的物理中心,使每一个 节点的布线距离都小于100m。结构化布线线架与电话线架 相邻安装,便于跳线,保证调整的机动性,从而极大地简化 了布线系统,降低了整个布线系统的投资。
二、上海博物馆的楼宇自动化
上海博物馆的“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 分成了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和设备环境监控系 统两个子系统。监控室也在地理上互相独立。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软件形式 2、空调的温湿度控制 3、通信自动化
1、软件形式
在软件结构形式上,上海博物馆楼宇自动化系统 上注意吸收了“可重组软件模块”的概念。可重组 模块技术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逐点设置、逐点 调试、逐点调整、逐点开通。不仅简化了软件开发 工作、节省了开发工作量、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 同时增强了系统集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 活性,增强了易用性。更由于可重组模块中每个基 本模块都经过事先的独立调试,为最后拼装出来的 应用软件的正确性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提高了系 统的可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