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让农村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如何让农村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浅谈如何让农村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对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有的认为写作文是一种痛苦和负担,害怕写作。

对于作文,学生感到最痛苦的就是没米下锅,无话可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易于动笔写真事,乐于动笔表真情。

作文是语文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

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语文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
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

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写作有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常来自于他们的生活。

而目前作文教学常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学生作文选材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鼓励学生课堂下用日记形式练笔。

特别是我们农村孩子活动空间小,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十分有限。

写作时,孩子们常感腹中空空。

生活积累的匮乏,让学生的作文陷入了困难。

怎么办?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的有限让我选择了两条方案: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图片,拓展学生生活视野,特别是让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二是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

如假日带领学生到兴义参观贵州醇酒厂、游览家乡的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等,春季带领学生去荒山植树,秋天和孩子们去野外野炊……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如写事,有的写钓鱼,有的写劳动,有的写做小飞机,
有的写给自己烫发……真正让学生走出了写作无源的尴尬之地。

三、挖掘“闪光点”,让学生在鼓励中树立自信
成人尚且喜欢别人的赞扬,孩子更是如此。

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评价中,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学生错别字教多,有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欠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为他们制订不同的达标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争取达到某一项要求。

这样,易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二是改革评改方法,善于发现“闪光点”。

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的求全责备,善于发现“闪光点”。

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学生的好作文,引导学生赏析。

有时把它张贴在教室里,有时介绍给同学看。

有的学生的作文从整体看不是佳作,但有个别段落写得不错,有的是外貌描写特别传神,有的选材令人耳目一新,有的重点段写得具体生动,有的开头、结尾别具一格等。

我也把它精选出来,特别向同学们推荐,多加赞赏,引导学生共同品味。

三、授之以渔,在自我批改中体会乐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过于精细的批改,往往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语文课标指出: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
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为“徒劳无效”,吕淑湘先生说教师批改作文是“无效劳动”。

他们都不赞成教师精批细改。

好作文是学生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修改,做了两点尝试。

一是将作文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修改作文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精雕细刻,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可能影响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上。

我在作文的批改中,首先示范批改一篇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习作,教给学生自改的知识和方法,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后与原文相比较找出好在哪里,使学生领悟到修改作文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方法并同桌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改”。

二是增加师生面批的次数。

教师向学生当面提出习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应怎样修改的建议。

这样学生心通,文通,教师也减少了大量的无谓的劳动,使我们教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及时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乐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实践证明,兴趣和积累是写作成功的钥匙,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
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