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野生动物
在广州市清远市场上,可以见到多达24种龟鳖类在进行交易,一半以上来自东南亚国家,尤其是缅甸,其中有2种国际CITES公约附录I(禁止贸易)和17种附录II(限制贸易)的物种,销售人员没有任何进口和销售许可证。
此外,广州市的槎头市场在非典之后多次曝光,于2003年被当地政府关闭,但是该市场每天凌晨仍然在进行大宗的野生动物贸易。
深圳的东门市场不仅有大量的蛇类出售,而且多种野生动物和其他家养动物在非常密集的市场上公开宰杀,是疾病传播的极大隐患。
野生兰花资源急剧下降暴露出植物保护法律的严重漏洞:中国是世界兰花的主要产地之一,有1200多个种。
为了保护兰花资源,所有兰科植物都被列为CITES公约附录II,限制贸易。
在兰花资源丰富的西部各省、州、县都有“兰花协会”,促进兰花种植业的发展。
然而,兰花产业的无序发展,使得资源丰富的四川、云南、广西等省份的野生兰草资源遭到了浩劫式的采挖。
观赏兰花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珍奇品种的需求驱使兰草种植户继续高价收购野外兰草,很多原来盛产兰花的林区出现了林下无兰可采的状况。
而现行法律对于兰草等植物的规定模糊,造成基层自然保护单位即便抓到非法采集的状况,也没有足够的执法依据。
石斛等药用兰草的种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制药业的需求。
一方面,国内的野外石斛几近灭绝;另一方面,目前大量按照国际公约规定进口的石斛来自越南、老挝等热带国家,很多也是来自这些国家不可持续的野外采集。
农业部门在国际公约执法中严重缺位。
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已经几乎见不到公开的野生动物贸易市场,唯一公开摆卖的国际CITES公约附录II物种是从越南非法运输入境的“山瑞鳖”。
据商户反应,主管部门向他们收取管理费后,对于摆卖就不再过问了。
在广州越和花鸟鱼市场和国内不少宠物市场上,从东南亚各国进口的CITES国际公约附录I物种金龙鱼仍然十分常见,商户反映没有办理所需要的许可证。
这些都是属于农业部门主管的水生野生动物的范围。
广州、云南等地的海关人员也反映,他们和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在水生野生动物进出口方面,远远少于和林业部门的合作。
野生动植物的贸易方式趋于隐蔽和地下,执法和管理难度更大,能力亟待加强。
比如广州的工商执法人员甚至林业主管部门都不认识市场上的龟鳖物种,两广地区由来已久的野味饮食文化让当地执法部门对这样的贸易比较容忍。
最近查获的大宗野生动物案件(虎豹皮、白腹锦鸡、猕猴等)显示,不少野生物种贩卖已经形成网络,有组织地进行收购、运输和出售。
贸易链条上不同的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协调机制和一致的管理思想,造成部门间信息不畅通,延误时机,给不法分子很大的空间。
据广州贩卖龟鳖的商户介绍,很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违规龟鳖类可以做到当天到达白云国际机场并到达商户手中,而广州海关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之间现有的协调远远跟不上打击这样的非法贸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