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的起源 PPT

对联的起源 PPT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秦汉以前
唐代
五代
北宋
2005年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秦汉以前,民间每逢
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
风俗。
郁垒 (yùlǜ) 神荼 (shēnshū)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 夕把两句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长春”,题写在寝门桃符板上。故 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又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礼记》:“情欲言,辞欲巧。”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的故事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 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 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 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
叫“春联”。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
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 实写照。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 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
瓦壶水沸邀清客 茶
茗碗香腾遣睡魔 馆
理 发 却是顶上功夫 店 万千星斗心胸里 钟 表 十二时辰手腕间 店
虽云毫末技艺 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
公保 司险
尺幅间的中国语言之美
对联的起源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
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
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第一节 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一种由内容相关、结构 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协调的对偶 句组成的实用文。 对联又叫“对子”,又称 “楹联”、“楹贴”。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 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依然十里杏花红 日照神州百业兴 和睦人家幸福多
我们学过的对联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红桃开口贺新年 绿柳舒眉辞旧岁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祖国无处不春风 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பைடு நூலகம்
神州有天皆丽日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
对联种类
春联 挽联 寿联 其它联
行业联
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 竹 两 三 声 人 间 是 岁 梅 花 四 五 点 天 下 皆 春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 啃 河 上 骨(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 水 流 东 坡 诗(东坡尸)
我们学过的对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青山有幸埋忠骨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白铁无辜助侫臣(岳飞)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又是一年芳草绿 春回大地千山秀 勤劳门第春光好
寿 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 欢 度 晚 年 喜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 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挽 联
行业联
宾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馆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餐 美味招来云外客 馆 清香引出洞中仙 眼 悬将小日月 镜 店 照澈大乾坤 书 欲知千古事 店 须读五车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