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学科。
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光要在知识上进行传授,而且要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问题情境是数学的心脏,适当
地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
关键词:数学学习情境
初中数学已被公认为一门基础性强、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学科。
进入初中,
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的心理,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
数学是思维
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们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
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
点和使之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用生动形象,
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作为一名数学
教师,我们不光要在知识上进行传授,而且要在情感上进行交流。
教师的情感对
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
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热
情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沟通师生感情使之达到被学生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
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
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你所教的数学课就会产
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教师作为师生情感的主导者,应热爱自己的学生,不应存在任何偏见,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
我们应该认为每位学生都是
可塑之才,应该在生活中、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最
大的努力去帮助和扶持他们,让他们在心里上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思想上他们会依赖于教师。
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
在知识传授上我
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基础内容应全面铺开,能力的提升,解题的技巧,对每位同学要求不同。
要让成绩欠佳的学生学得好,成绩好的吃得饱,要在
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理论上下功夫。
二、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人们在认识新的
事物时,都是在问题中去发掘,数学家认为,问题情境是数学的心脏,适当地提
出问题能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
所以人的思维始于问题
情境,它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能唤起学
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
学习中寻求欢乐。
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都喜爱听故事,
猜谜语,作遐想。
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
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
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
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
直观、形象和动态的图像的演示过程,则给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插上了形象和想象的翅膀。
把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
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其实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
数学学习情景,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
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肯定学生成绩,培养学习的信心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
缺少
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通过考试来培养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把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把他们从惧怕考试、被动接受
考试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分享考试后取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学生在
学习上取得成功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
对学生的学习,赞扬优于批评,而批评
又比没有评价好。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从学生角度去想想,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情感
气氛,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长期坚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是浓厚的,就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后,带来无比成功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挺进,形成稳定可持续性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创设为学生竞争
而成功的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都可以体会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