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路和方法引领未来 行动和坚持成就梦想

思路和方法引领未来 行动和坚持成就梦想

敢于创新思路和方法引领未来真抓实干行动与坚持成就一切——二〇一一年秋武隆县学校干部铜梁挂职学习总结武隆实验二小王小康铜梁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中国著名音乐家刘雪庵的故乡;是蜚声中外的铜梁龙的发祥地;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国家首批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最具幸福感城市。

现有人口81万,2011年财政纯收入50多亿。

县城有多个主题公园、体育场馆、纪念馆和图书馆。

工业和农业比较发达,以机械制造、建工建材、轻纺制鞋、农产品加工等为主要支柱产业。

但在老百姓心中铜梁教育才是关系民生的“支柱产业”,有“巴渝名校”——铜梁中学,有“初中教育专家”——重庆巴川中学。

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打造美好城市的同时,成功打造教育这张名片。

在铜梁的学习生活,使我真正感受到铜梁人民来自教育的幸福感,城区从小学到高中几所学校几乎都是名校,家长将孩子们送进学校,然后从事自己的事业,生活得很自在也很充实。

一、铜梁学习概况2011年11、12两个月挂职学习是由武隆县教委组织,与铜梁县教委联合进行的培训活动,我们一行四人,分别深入到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挂职锻炼,主要任务是学习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内涵发展的全方位经验。

我挂职在实验一小,这两个月我除了参加学校行政会和教研会,还参加了教委组织的城区教管中心教研组培训会和蒲吕片区课程改革现场会,观摩了铜中的“教学科研年会——高效课堂论坛”,观看了铜梁巴川中学的秋季学生运动会,参加了云南和遵义教育考察团在重庆巴川中学的学习交流会,还参加了县委四大班子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的“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表彰大会”,近距离接触了教委副主任、教科所所长、招生办主任、教管中心主任和几位名校长,聆听了他们的讲座,并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虚心请教。

对实验一小校长和副校长进行了跟岗学习,并到各科室坐班交流,每周至少听课一节。

这次学习来自全方位、多角度、大容量的信息与我的思想相撞而生涟漪,相击而生火花,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感受铜梁教育的魅力1.追求极致,打造品牌教育。

位于铜梁县城内的实验一小、铜梁巴中、重庆巴中、铜梁中学等是铜梁的名校,每一所都以高质量为人称道,都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铜中和重巴更是以独特的办学特色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县外来至全国20多个省市的学生就有两万多。

这不能不说是铜梁教育人的骄傲。

思路和方法决定一切。

在区教办这个机构撤除的时候,教委在全县成立了十一个教管中心,专门抓辖区中小学校(高中除外)的素质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

几年前,铜梁教委又将全县的教育精英集中到城区几所学校(看起了那位老师,教委就抽调),通过各种手段培训各方面的教育骨干和教学能手,造就了一批讲奉献能吃苦能打硬仗的教师团队。

再加上将高中合并,经过几年的奋斗,重点大学升学率年年攀升,终于使铜梁教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基础教育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最近又引进传媒学院等高校打造教育高地,为了配合城市化进程马上启动修建一所小学。

名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支持,家长重视,来自全国各地的择校生,在带动县域第三产业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得到大大改善,减轻了政府负担。

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提出均衡教育,教委在城郊学校建设上加大了力度,投入经费,武装设备,选派名师(组建100人支教团为先导,整体推进)到村校支教,提出“强队伍、提质量、创特色、促均衡”的思路“办好每一所学校”。

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思路成就了铜梁的教育品牌。

2.培养师资,造就一流团队。

首先,学校好不好校长是关键。

铜梁教委极富战略眼光,立足长远发展,非常重视学校领导干部的培养,实施“专家学者型校长工程”,每一年所有学校校长必须参加至少一次的专题培训。

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期校长高级研修班。

今年为了普及幼儿教育,已经启动了“园长培训工程”,各校推荐的40多位未来园长参加了培训。

正是极具教育思想的校长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带出了高质量的学校。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做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

其次,有好老师才能保证高质量。

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是学校的重头戏。

重庆巴川中学与西南师范大学联合打造教师队伍,一是学历提升,办研究生班;二是专家专题辅导;三是走名师后备人选道路(上级管理部门的名师要求高、任务多,因此学校在校内评选名师后备人),一来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二是通过这些途径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按条件申报,然后演讲,最后学校聘请专家评审,每学期发放学习研究经费,届满考核合格给予奖励。

四是导师制——每位名师或名师后备人选都带一名新老师或者高校毕业生,从备课、上课到赛课全方位指导。

将所有赛课机会留给新老师,举全校之力支援打磨,从教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开始抠,怎么讲,怎么说,严格过关。

一般试讲六、七堂,前三堂下来,大家批斗,体无完肤,但只要经过三五年,又一位名师被打造出来。

如此循环,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一支“特种部队”具有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第三,教育科研也是铜梁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

铜梁中学一年一届的“教学科研年会”很有特色,本次培训我参加了他们的28届年会,今年的主题是“打造高效课堂”。

每个学科至少选派一人参加论坛演讲,全校教师参与,现场评奖。

各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之高,综合素质之强,绝非一日之功。

重庆巴川中学将课题研究定位在教育教学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

比如,如何上好自习课,如何上好班会课,如何提高体育成绩,如何训练学生写好字提高中考成绩等。

据了解,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教师身边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型课题,现有300多个。

实验一小的“龙文化”课题研究,挖掘“铜梁龙”文化,编写校本教材《小龙人》。

还有“经典诵读”和“双语特色”等课题,都是立足学生发展、能产生效益的选题,通过努力,做大、做强、做成了特色。

在研究中,一批科研型教师很快成长起来。

本期实验一小也举办了“减负提质”教师论坛和青年教师“高效课堂”教学大赛,启动了学校“名师工作室”,制订了比较完善规范的名师学员管理奖励制度。

通过科研教研、教师论坛、磨课等活动,教委的每一项举措,不是停留在校长或者领导班子的口头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老师的行动上。

不是急功近利的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论证后的缜密行动。

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素质,推动了学校向前发展。

3.人文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铜梁的中学校园面积广,都比较大气。

每一所学校都是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亮点很多。

凡是能绿化的地方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有葱茏的大树,有精致的盆花,还有富于寓意的雕塑喷泉。

重庆巴川中学教室走廊3米宽,靠着栏杆每个班一个不锈钢花架,分三层都摆着盆花,标明班级组名序号,每一盆都打理得很漂亮。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文化标识,有自己创编的校刊、校报供师生阅读。

除最近新建的校园以外,大多数建筑比较老。

但是每一堵墙都设计了精美的文化内容。

有名人简介,有的是传统经典,有的是活动剪影,有的是科技知识,更多的是学生的绘画获奖作品和照片。

我在龙都小学读到这样几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快乐是一种美德!”“成功是一种心态!”“微笑是一种力量!”“幸福是灵魂的香味!””歌唱是心灵的阳光!”每一句都那么简单,但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从中感受到丰富的韵味,获得灵魂的净化和安定。

日积月累,师生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耳濡目染,去除的是浮躁和戾气,而习得的是更多的内涵和智慧。

4.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

第一,学校特色。

实验一小是一所老校,历经百年风雨,愈加光彩照人。

在今天这种各方“神圣”干预、各种检查繁杂、生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任的何代国校长以他特有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使实验一小在小学教育中独占鳌头。

他认为学校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所谓的学校特色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学生不能统一要求,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不能全部塞到一个项目里。

单纯的特色项目不能叫学校特色。

因此,结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组建了20多个特色项目小组和60多个兴趣班,这样全校就有了80多个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个班确定一至二名辅导员,排进课表,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保证学生的活动训练时间。

篮球是实验一小的传统项目,这次正赶上他们的秋季学生篮球运动会,历时一个多月,每天三个年级共六个场次,每班循环。

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其他学校还没有这样做过。

就在12月的活动中,科技小组两名同学分别夺得目前重庆市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全国“十佳小院士”和“中国少年科学院科学实验全国十佳”小实验家称号。

其他的艺术小组、文学小组等获奖就更多了。

毫无疑问,这又给实验一小素质教育天平上增添了一颗有分量的砝码。

学校立足孩子未来的成长,围绕“激引生命智慧,创建腾飞平台”的办学理念,立志培养具有多样能力、开阔胸襟、世界眼光的“国际人”。

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重考试轻口语,考分高说不成”这一弊端,2010年秋期进行课程改革,确定了一项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英语,每周三节课,聘请外教,加强口语练习,打造双语教学特色。

现在学校有20多位英语教师,号称全市小学之最,每期开展学生魅力英语口语大赛,激发学生生命行为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尤其突出“人本”思想,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出发点。

每两年一届的艺术月活动,采用海选、晋级赛、十强赛这样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比赛方式,开展器乐、舞蹈、演唱、绘画、书法、讲故事等项目的比赛,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每周三有一节文明礼仪课,只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一点进行训练,德育处提出教案,有视频,有典型事例,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认真上,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效果非常好。

队干部培养有特色:学生自主报名,交自荐书到大队部,然后自己张贴竞选手抄报宣传,接着进行竞选演讲和才艺展示,全校学生投票确定,任期一年。

“零门槛”招聘德育小干事,帮助大队委检查清洁,督促文明礼仪等,由于宣传到位,班级支持,任务明确,考核数据关系到每班每周的流动红旗,孩子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除常规的校内活动外,学校还利用城区的纪念馆、博物馆、敬老院、部队和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第三,减负提质。

学校大胆创新,推行“3+2阳光作业”——星期一、二、四这三天布置书面作业;星期三、五为“快乐拓展日”,设计“选做作业”,适当布置朗读、做家务、社会小调查等实践性的课外作业。

将这两天的书面作业安排到两个星期天,称为“周末乐园”。

他们认为这样做符合学生学习的身心规律,经过星期一、二、三这三天的学习,学生身心开始疲惫,需要一个放松的机会来修复,于是不布置书面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阅读,放松身心。

周五也是一样的,成年人都玩周末了,小学生也应该有周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