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西南大学83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西南大学83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西南大学83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南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简述题(60分)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20分)2.简述学校环境影响的特点。

(20分)
3.简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20分)
二、论述题(90分)
1.联系实际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50分)
2.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媒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0分)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简述题(60分)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20分)
答:(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

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是: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与此相应,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突出的无产阶级党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就能推动社会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进步。

同时,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狭隘私利和特权要维护。

科学越彻底,越具有客观真理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可见,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才能更好地坚持阶级性原则,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这种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从资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或验证已有的理论。

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为了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之科学化。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3.综合性
①它在探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人”,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多层次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也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

②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它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借鉴、融合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于研究工作之中。

凡是能够用来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都可予以借鉴。

当然,借鉴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实际将其“熔为一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研究。

2.简述学校环境影响的特点。

(20分)
答: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方面进行的,这种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窗口,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都不难从这个窗口中窥视到和感受到,学生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便培养了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生活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之中,便会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等等。

因此,学校的任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及青少年走向社会,懂得正确的自我成长道路和超越自我的标准。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曾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校是有意识地、审慎计划地教育年轻人而实际拥有的唯一方法。

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于受控制的学校德育,全方位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2)阶级性
学校担负着对本阶级的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承担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本阶级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统治阶级无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因而学校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阶级性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3)渗透性
学校环境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所有这些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就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

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使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学校环境对学生影响的渗透性特征,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调动各
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因素,以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4)导向性
学生一般都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学校本身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向教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的机构。

因而从总体上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无疑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3.简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20分)
答:人的思想品德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客观外界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1)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
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定义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指个体的思想品德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品质的过程。

个体自身的因素以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外部因素,都参与了这个过程,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

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
a.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其中,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直接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包括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因素在内的社会文化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塑造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b.受教育者所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环境。

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由于每个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社区中,因而其思想必然受到社区环境里各种因素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c.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个人最初的社会化离不开家庭,继续社会化也离不开家庭,家庭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d.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学校是人们着意营造的培养人的环境,学校的活动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更具指导性。

e.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工作组织是人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组织效益、风气、组织内的人际关系等对其成员的思想品德同样有着持久而全面的影响。

f.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邻居、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交往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复杂性,但唯其如此,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g.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人的思想影响的直接性和迅速性是其他因素难以相比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

由于一定的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这三个要素的催化作用,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①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

认识是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