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春晓》
2、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朗读领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春晓》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年 级
一
课 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字词在古诗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在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听读,借助拼音自读,重点句跟读等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顺全诗。
3、板书课题《春晓》(齐读)
4、课题中的“晓”是个生字,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按正确的笔顺写写这个字,注意“晓”字的右上角没有点。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鼓励他们有序观察、完整表达。同时,随文识字,及时指导“晓”字的正确笔顺与书写注意点。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读准字音。
2、随文识字。
此处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启发他们将自己置身春日一夜风雨过后的庭院中,面对满地飘零的花瓣,体会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从而与诗人心意相通,产生美好春光需倍加珍惜的感悟。
四、领悟内化,诵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2、发现了吗,诗中还藏着一个多音字“觉”,在课文中读“jué”。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
简介作者,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三、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1、听课文朗读,结合图片想想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4)指名读,点评激励,读出诗句中美好的感觉。
3、学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观察文中插图:地上有什么?作者回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3)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么样呢?结合图片,试着说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经过风吹雨打,不知不觉又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落花总是叫人惋惜,大好的春光不能长驻,应加倍珍惜,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板书:一年之计在于春!)
诗歌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导学生透过处处的鸟啼声想象无边春色,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使学生自己去想象、去体味诗中那鸟语花香的烂熳春光,产生与诗人一样“爱春”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配合诗意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把对诗句的感悟融会贯通。
五、当堂背诵。
指导学生背诵
齐背、抽生背。
板书设计
春晓
唐代诗人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反思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2、学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想想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没读懂的,同桌一起商量。
(2)汇报交流。
眠:睡眠,睡觉;所以“眠”是目字旁。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可见春光美好,连睡觉都那样舒服,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3)早晨醒来,作者耳畔传来了什么声音?闭上眼睛听录音,体会“处处闻啼鸟”,说说自己的感受。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看图,了解图意。
1、打开课本,仔细观察插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1、师: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图画中都有谁?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