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与其相关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7例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肢体制动、卧床时间过长有关,采取早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预防或减少DVT的发生。

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健康宣教、加强心理干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它是骨科手术后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1]。

据统计,骨科术后约有10%~63%的DVT发生率[2]。

因此,重视DVT的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院骨科于2007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7例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34~76岁,平均56.5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3例,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18 例,股骨干骨折6例,胫腓骨折10例;合并冠心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肥胖5例,合并糖尿病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长在1.5~3 h,平均
2.3 h;大多在术后2~7 d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2例在第10 d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均经彩色B 超检查确诊为DVT;左下肢24例,右下肢13例。

1.2结果37例骨科术后DVT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的早期、有效预防、规范护理、及时抗凝、溶栓治疗1~2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肺栓塞及患肢严重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加强术前相关知识宣教DVT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导致,因此术前、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的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骨科术后患者易发DVT的原因,DVT的临床表现,让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术后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患者的配合打好良好的基础。

2.2术前、术后心理干预患者多由于各种外伤造成不同部位骨折,伤后疼痛等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痛苦,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及时、有效心理疏导,诚挚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思想顾虑,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制定健康活动计划,术后指导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2.3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DVT在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护理人员应对术后肢体状况、脉搏、呼吸、血压等做好密切观察。

若患者突然出现肿胀、
活动足趾时感疼痛等,应对皮肤的色泽、温度、肿胀程度做好观察记录并及时通知医生。

若患者自觉患肢肿胀、背屈足趾时小腿肌肉疼痛、患肢周径增大明显、皮温增高、皮肤潮红等,提示DVT发生。

另外,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等症状,血压进行性下降,应考虑有急性肺栓塞发生。

2.4术前、术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患者创伤及术后因疼痛等原因患肢不愿活动,因此,术前、术后将双下肢抬高20°~30°,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护理人员要教会家属对下肢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促进静脉血液被动向心性回流;同时鼓励并督促患者主动在能忍受疼痛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主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促进静脉血液主动向心性回流;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鼓励患者尽早起床、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以及肌力锻炼。

2.5肢体观察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并详细记录,以便了解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如术后3 d患肢肿胀仍然不消退,甚至增粗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做下肢静脉血管B超检查。

2.6体位护理鼓励并协助患者翻身,尤其是肥胖患者,以每1~2 h翻身1次为宜,翻身时应避免患肢受压,卧床期间还应多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对已发生DVT者,要绝对卧床休息2 w,抬高患肢于心脏水平20°~30°,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其他部位的栓塞。

2.7抗凝、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危险性小,是预防高危患者术后DVT的首选药[3]。

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 h或术后12~24 h开始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持续用药7~14 d。

确诊患者出现DVT后,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护理组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准确执行医嘱,确保溶栓药物的浓度和速度。

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是否伴有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及血尿等,定时监测血小板数量及其他凝血功能。

3讨论
3.1 DVT的形成原因导致骨科创伤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在受到创伤后血液流速减慢、血小板含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术后由于制动,患者下肢肌肉会出现收缩力下降,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则会出现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的情况。

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因各种机制,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尤其是左下肢因解剖原因,较右侧容易发生DVT。

可以看出,血液高凝状态、下肢制动以及血流速度的减慢是导致骨科术后患者出现DVT的主要因素。

此外,本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多合并器质性病变与多器官生理退变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DVT的发生率。

因此,对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形成做好积极预防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降低术后DVT形成的关键。

3.2 DVT的预防对于DVT的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药物预防与机械预防三种方式,若患者年龄<40岁、手术较小,进行单独的预防措施一般能够达到预防DVT的效果,可以在基本预防的基础上进行肝素抗凝治疗、足底静脉泵治疗
等,并及时的检查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防止由于过度用药引致出血[4]。

除此之外,在术后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协助患者做好下肢伸屈运动,达到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健康宣教、加强心理干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仔细观察病情、体位护理及药物治疗等系统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贺爱兰,张学明.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2]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国骨科杂志,2007,25(10):636.
[3]陈东峰,余楠生.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23-826.
[4]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18):81.编辑/张燕早期功能锻炼、仔细观察病情、体位护理及药物治疗等系统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