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2012年 本地传输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2012年2月
目录
1 目标网络架构
2 业务需求分析 3 4 5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 本地传输网络建设策略 分组传送网建设要求
1、本地承载与传送网络目标架构
长途传送网络
“两张网”的网络架构, “IP城域网”+“分组传送网” 1、 “IP城域网”承载普通互联网业
网络功能
二层传送功能,主要通过网管系统实现集 中和静态的系统配置。部分厂商在PTN设 备上增加一定的“静态”L3VPN功能,但 在三层应用上不能替代MPLS技术
作为二层网络,主要提供以太网、TDM、 ATM等L1、L2业务的传送
采用路由协议和信令,实 现路由动态的三层功能
业务提供
作为三层网络,支持IETF 所规范的MPLS L1、L2和 L3的各种网络和业务
1 6 9 网 W D M / O T N 网
IP 承 载 网
务、IP互联网与线等业务,
2、“分组传送网”承载以基站回传、 集团客户为主的电信级业务。


核 心 层 汇 聚 层 边 缘 接 入 层
移动核心网 IP 城 域 网
3、IPTV业务承载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期IPTV业务由“IP城域网”承载 4、现有MSTP网:移动基站TDM业 务、MSTP大客户,及带宽需求丌大 的业务节点的综合传送。MSTP网络 应严格控制建设觃模、充分挖潜, 并不分组传送网络各有分工、长期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WDM/OTN网络
技术选择
1. 光纤直驱是大带宽业务传送的有效手段。投资要优先保证光缆建设
2. OTN网络应结合业务需求和发展整体规划,分阶段建设 3. 新建WDM系统应采用OTN电交叉连接设备。10G和40G为主,应具备升 级支持40Gb/s的能力。暂不引入100G 4. 本地OTN网络以核心汇聚层为主,光纤资源紧张或不足时,可在边缘层 采用集成化OTN设备,建设边缘层OTN网络。 5. 规划和设计可类比MSTP网络的方法和策略。 6. 2012年暂不引入OTN光交叉技术
1、HSPA+基站,FE流量:
峰值21M、均值15M计 2、分组方式承载的FE电 路,按均值配置CIR,峰值 配置PIR 3、MSTP承载的FE电路, 为控制MSTP建设觃模,在 未启用收敛的区域,流量 均值。各省应做好流量监 测工作,对于业务量大的 特殊站型,及时调整带宽 配置,保证带宽的合理分 配。
17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分组传送网
1. 分组传送网络引入策略。
全省引入分组传送网,分组传送网核心汇聚层以及接入层应优先覆盖市 区和发达的县城,如果地市投资充裕,也可根据投资情况加大覆盖范围。
2. 分组传送网络业务承载定位
(1)近期主要定位于3G FE业务,兼顾部分大客户专线业务,及少量 2G/3G 移动回传TDM业务 (2)分组+MSTP的基站内,E1等TDM还采用MSTP; (3)只有分组设备的站点,分组设备接入和传送该站点所有业务
4. 现有的MSTP技术在高带宽供给、三层网络功能提供等方面已经不能适 应面对业务IP化和宽带化的发展趋势,近期随着3G基站向HSPA+的大范 围升级,部分密集城区的MSTP网络难以满足移动回传新增的带宽需求。
10
3、本地网络传送技术
分组传送技术-技术分析
项目 技术基础 标准特点 PTN MPLS-TP 传统MPLS的传送功能扩展协议(没有路 由和转发功能),其数据平面是MPLS整 个协议族的子集,控制平面可选 IPRAN IP/MPLS 采用动态的IP/MPLS协议, 需要控制平面支持的动态 三层网络
注:本期分组区域内基站 的带宽配置。
目录
1 目标网络架构
2 业务需求分析 3 4 5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 本地传输网络建设策略 分组传送网建设要求
3、本地网络传送技术
WDM/OTN
1. WDM技术正在向大容量、长距离和OTN方向发展。 2. 40G WDM已经规模应用,100G WDM即将商用,集团公司拟在2012年 上半年进行100G WDM技术研究性测试,研究技术和设备成熟情况。 3. OTN光层上传输性能(速率、传输距离等)与传统WDM无差异 4. OTN标准体系已经完善 5.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通过全面的OTN测试,认为OTN电交叉连接设备技术 已经成熟。 6. OTN电交叉连接设备的容量、功能和性能可以满足中国联通本地网和省 内干线网的应用需求,具备规模商用的技术和市场条件。 7. OTN光交叉连接设备功能完善,但在系统损伤管理和优化、OSNR与BER 性能管理、维护管理等方面还不完善。 集团公司计划通过试验网进一步 研究 8. 基于OTN的智能控制技术在功能、网络规划和优化工具上还有待进一步 完善。
(各类业务的承载分析详见WORD文档) 固定宽带业务(含集团客户的互联网与线接入)。 普通互联网业务 业务特点:流量大、突发性强、控制难度大; 质量:无明确质量要求,均为尽力而为业务; 承载网络要求高度开放性 移动回传、固定诧音、集团客户与线等业务。
业务特点:流量模型相对稳定,便于控制;
12
目录
1 目标网络架构
2 业务需求分析 3 4 5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 本地传输网络建设策略 分组传送网建设要求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管道及杆路
1. 管道、杆路应统筹规划、统一使用和管理。 2. 光缆、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应优先实施。 3. 管道建设重点保证基础资源的融合和业务接入,提高现有管道的 连通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网络结构,其次根据城市建设和市政规 划,及时跟进战略性管道建设。 4. 核心节点、汇聚节点进出局管道路由原则上不少于2个物理方向。 除一类、二类城市的部分主干段落外,新建管道的容量一般应在 2 大孔以下,汇聚层以上节点的进出局段管道的容量可适当放大。 5. 管道和杆路建设应采用灵活的建设方式,如自建、合建、租用、 购置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建设资金。应充分利用电 信、移动、广电等其它运营商的管道和杆路资源。 6. 具体要求详见《中国联通2012-2014年本地光缆网专题规划编制 指导意见》
14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光缆网
1. 光缆网络的建设,应以规划的光缆网结构、容量为基础实施。 2. 按照光缆网规划“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的原则进行主干光缆的建设。在垂直分层的原则上逐步完善 核心、汇聚、接入主干层,接入配线层的清晰层次架构。水平分区原则上应依据地理状况、商业楼宇、 办公楼、住宅小区、村镇等,将覆盖区域细分为多个综合业务接入区统筹规划,并逐步实现基于街区 的网格化管理 3. 应采用G.652D光纤。 4. 体要求详见《中国联通2012-2014年本地光缆网专题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9
3、本地网络传送技术
MSTP
1. MSTP 技术在带宽、业务接入、汇聚和收敛、QoS 机制、业务隔离、网 络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可承担3G HSPA阶段以及HSPA+初期移动数 据业务的传送。
2. 中国联通已建大规模MSTP网,接入基站20多万个。从现有网络的实际 流量监控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MSTP技术仍可作为2G、3G HSPA移 动回传的综合接入手段。 3. 应充分使用MSTP技术具备的LCAS动态带宽调整、带宽收敛等功能,并 通过网络优化实现现有MSTP网络的充分挖潜。
3. 核心汇聚层建设策略
综合比选新建与利旧现有IP城域承载网、IP城域网SR设备、移动网 RAN CE设备的方案。(原则上不利旧) 如果必须利旧现有IP设备的,应做好现有IP设备的升级和改造,以及 MPLS功能和流量工程部署、QOS部署、同步以太网部署、地址规划等工作。
18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2.在分组传送网络的建设中,不再严格区分PTN和IPRAN的设 备形态,根据各层面、各场景的功能需求进行统一进行规范。 具体要求详见《中国联通城域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 等相关企业标准。
3.随着技术的不断融合,分组传送技术与光传送网(OTN)逐 步融合,出现了P-0TN或E-OTN的概念,相关的ITU-T和 CCSA标准目前正在制定中,目前尚无相关的商用化设备。 该类设备对本地承载传送网络的影响正在研究当中。
功能融合
部分厂商的PTN与IP RAN在设备形态上日趋融合,采用同样的硬件通 过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技术协议。 IPRAN已能提供网管系统,并具备图形界面和基本的管理功能
11
3、本地网络传送技术
分组传送技术-网络应用建议 1.分组传送技术已基本成熟,基本具备规模应用条件。可根据营商网内业务或集团客户业务,安全可控; 有严格的质量要求;
承载网络的封闭性要求强
2、业务需求分析
单基站Iub(HSPA) 3G基站类型 FE流量(峰 FE流量(均 E1(个) FE端口 值Mbps) 值Mbps) S111(高配置) 2 1 15 6 S111(中配置) 1 1 10 5 S111(低配置) 1 1 8 4 S11(高配置) 1 1 10 4 S11(中配置) 1 1 7 3 S11(低配置) 1 1 5 2 S222 2 1 26 12 S333 2 1 40 18 S444 2 1 53 24 O1(中配置) 2 O1(低配置) 2 室分信源O1 4 1 5 3 室分信源O2 6 1 10 6 室分信源 6 1 15 8 S111/S11 室分信源 7 1 30 15 S222/S22
16
4、本地传送网络建设策略
WDM/OTN网络 OTN网络结构和保护 1. 本地网中的业务多属于汇聚型,可结合光缆网络的结构采 用网状网或环行结构组网。 2. 应合理规划OTN网络域的大小,提高设备利用率。环网节 点数应不超过6个;网状网中每条业务经过的节点数量应不 超过4个。 3. OTN电交叉设备支持多种保护方式,优先采用基于传送平 面的ODUk1+1保护方式。 4. OTN智能控制技术在发展中,相应的规划软件等工具的功 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1年集团公司OTN试验网项目已 经立项,将根据测试结果,对基于OTN智能控制技术的具 体应用提出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