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郑州名胜古迹

河南郑州名胜古迹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有藏品11.6万余件,一级品259件。

大部分藏品是在河南省发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价值,如新郑裴李岗出土的椭圆形四足石磨盘和圆柱状石磨棒,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礼器;新郑市出土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通高1.26米;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物。

重要藏品还有战国时代的龙凤纹铜鉴,坐人漆绘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陶建筑明器,北朝的刘根造像碑,隋代的白瓷围棋盘,唐代的三彩马、三彩俑,宋金时代的钧瓷器和乐舞砖俑等。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省博物馆最大、内容最充实的展览,展览文物有1000多件,均属馆藏文物精品。

此外,它还有《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天地经纬》(古代天文学发展)几个主题展览。

郑州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前身是郑州市文物陈列馆,是河南省成立最早,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地市级博物馆。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郑州博物馆文物藏品主要有历代铜器、陶瓷器、石刻、货币、书画、画像砖及革命文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商周青铜器和唐宋石刻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多年来,郑州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郑州地区历史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示、社会宣传等,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基地。

郑州博物馆原址位于碧沙岗公园北伐军阵亡将士烈士祠内,建成于1999年的新馆位于郑州市绿城广场、嵩山南路西侧,占地14.8亩,建筑面积8337平方米,总投资近4千万元,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博物馆建筑造型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基础,外立面装饰乳钉纹铜挂板,顶部配以银灰色圆形碟状屋顶,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融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体,是郑州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

二七广场二七广场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是中原地区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圈。

二七广场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商战的发源地,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全国著名的德化步行街位于其中,二七路、解放路、人民路、正兴街、西大街、太康路等辐射其中,路旁都是各种各样的品牌店和专卖店,广场四周有北京华联商厦、商城大厦、大上海城、百货大楼、百年德化广场、国际友谊广场、正弘名店、百盛购物广场、大商新玛特、天然商厦、丹尼斯百货、购书中心等大型商场和数百家中小型商场、电影院、商店、宾馆、餐饮店,是郑州市最具活力的商贸之地,也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

二七纪念馆二七纪念馆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得名因二七纪念塔而来,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七塔为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

1923年2月4日,一场“争取劳动权力”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郑州爆发,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2月7日,反动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

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将2月7日定为大罢工纪念日,并修建了二七纪念塔,以永久纪念和缅怀牺牲的烈士,“二七名城”的称号就由此而来。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重要历史地标和标志性建筑。

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

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塔内一边为旋梯,一边为展室,游人可登至塔顶,远眺市容入夜后,多种彩灯内透外照,使双塔更加绚丽多彩。

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馆内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革命教育展览二七纪念馆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得名因二七纪念塔而来,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七塔为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

1923年2月4日,一场“争取劳动权力”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郑州爆发,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2月7日,反动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

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将2月7日定为大罢工纪念日,并修建了二七纪念塔,以永久纪念和缅怀牺牲的烈士,“二七名城”的称号就由此而来。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重要历史地标和标志性建筑。

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

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塔内一边为旋梯,一边为展室,游人可登至塔顶,远眺市容入夜后,多种彩灯内透外照,使双塔更加绚丽多彩。

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馆内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革命教育展览。

少林寺少林寺位于郑州所辖的登封市境内。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坐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

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历经九朝,时逾千载,文物古迹众多,享誉海内外。

中岳庙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3公里处,始建于秦朝(前221-前206),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之一。

经历代扩建、整修,中岳庙成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素有“小故宫”之称。

中岳庙现存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近400间,分为七进院落,或彩绘栋梁,黄瓦盖顶,气宇轩昂;或造型秀丽,比例适度,素雅大方,来此的游人无不为其宏大的规制、堂皇的殿宇而感叹。

中岳庙目前基本保持清代乾隆年间按照北京皇宫的布局重修,驻足其中能够体会到建筑群布局依山劈基、碧瓦复拱、严谨合理、错落有致、四合院落、左右对称、承前启后、一脉相传、古朴庄严的特色。

观星台观星台坐落在登封市区东南15公里处,为中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于元朝初年创建,距今7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准确地测出了二十四节气,并于公元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

北宋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曾在此讲学。

嵩阳书院内的两株将军柏树龄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

院外西南侧树立的一座大唐碑,为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刻立,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

黄帝故里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纪念地。

整体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故里祠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

轩辕丘拜祖区:高大的黄帝塑像,黄帝出生地的轩辕丘,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圣火台,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楹联的文化长廊,可容纳上万人的拜祖广场等景观,构成了一个气势宏伟、立体雄浑、庄严神圣的拜祖场所。

故里祠区:有轩辕指南车、春秋战国时代日晷、汉代石阙和牌坊、明朝轩辕桥,有始建于汉修复于明清的故里祠,祠内供奉黄帝及其两位夫人。

体现中华礼仪之邦的九鼎,是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和世界华人的团圆广场。

整个景区中轴线上由宽十三米的红色花岗岩通道和中间为宽五米的黄色通道相连,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2000年以来,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络绎不绝,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朝圣之地。

2008年6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纪念地。

整体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故里祠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

轩辕丘拜祖区:高大的黄帝塑像,黄帝出生地的轩辕丘,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圣火台,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楹联的文化长廊,可容纳上万人的拜祖广场等景观,构成了一个气势宏伟、立体雄浑、庄严神圣的拜祖场所。

故里祠区:有轩辕指南车、春秋战国时代日晷、汉代石阙和牌坊、明朝轩辕桥,有始建于汉修复于明清的故里祠,祠内供奉黄帝及其两位夫人。

放着体现中华礼仪之邦的九鼎,是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和世界华人的团圆广场。

整个景区中轴线上由宽十三米的红色花岗岩通道和中间为宽五米的黄色通道相连,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2000年以来,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络绎不绝,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朝圣之地。

2008年6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代遗址商代遗址位于郑州市区东部,具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以商代城墙为主体的古代都城遗址。

总面积2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近7公里,呈纵长方形,城墙的夯筑体宽约20-30米,最高达10米。

在城内发现有巨大的宫殿建筑遗址;在城外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城隍庙城隍庙位于郑州管城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初年间,明清多次进行修缮。

明清时期,城隍庙会是郑州民间重要活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对城隍庙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今那里古建筑庄重典雅,环境优美,经常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展览和艺术展演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已成为一处民俗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是郑州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

文庙文庙位于郑州市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的创建可以追溯至东汉年间,是当时学生用于学习的场地,时称“孔庙”。

明朝以后,改称为文庙。

郑州文庙出曾是郑州历史最久、占地最广和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其中主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雄伟高大,庄严肃穆,为古代“歇山式”建筑,其殿顶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堪称一绝。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墙遗址,现存城墙周长约20公里。

郑王陵墓郑王陵墓位于新郑市东城区西南角,总面积达18公顷,内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