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心脏标志物联合应用》医疗培训演示PPT幻灯片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心脏标志物联合应用》医疗培训演示PPT幻灯片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检测
诊断、危 险评估
病史
心电图
体格检查
8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标志物检测
9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 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临床上评估急性胸痛患者 的重要指标;
• 在快速诊断和鉴别、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与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 用(cTn,CK-MB,BNP/NT-proBNP,D-二聚体,CRP等);
患者,首次cTn为阴性,可间隔3~6小时或在症状发作10~12小时后复 查以排除AMI
1
心5 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cTn
• 解读cTn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临床表现、胸痛发作时间以及静息12
导联ECG的结果
• 临床实践中不能因等待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而延误早期治疗 • AMI患者cTn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在10%~20%,自身抗体的干扰能
• 专家共识编写的意义 • 专家共识内容组成 • 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1
写2 作内容
1、前言 2、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2.1 cTn 2.2 CK-MB 2.3 MYO 2.4 H-FABP 2.5 IMA 3、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 BNP 、NT-proBNP 4、止凝血生物标志物 D-二聚体
5、胸痛相关炎性生物标志物
• 2015年ESC NSTE_ACS指南进一步强调Hs-cTn的作用。对急
性MI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减少了“肌钙蛋白盲期”时间间隔,可以早 期发现急性MI。使1型MI的检出率绝对增加~4%,相对增加~20%,相应降 低了UA的诊断率。与2型MI的检出率增加2倍有关。升高超过5倍正常上限, 对1型MI有高预测值(>90%)。升高达3倍正常上限,对急性MI仅有5060%的阳性预测值,且可能与其他多种情况有关。
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4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分类
病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急性心包炎、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 裂、主动脉窦瘤破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梅毒性心血管病疾病
MYO
• AMI早期诊断:1~3小时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9小时达峰值, 24~
36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
• 判断再梗死或梗死范围是否扩展:AMI发生10小时后血MYO再次升高 • 连续检测可排除急性损伤:阴性预测值近100% • 判断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和愈合情况
• 新的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缺血和(或)斑块不稳定性 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在ACS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HFABP、IMA和MPO等)
1
专0 家共识编写意义

• 规范急性胸痛诊治行为;

• 为科学诊治患者提供依据;

• 满足临床医生工作需要;
• 更好的服务患者

1
内1 容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心脏标志物联合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06/10/2020
2
内容
• 专家共识编写的意义 • 专家共识内容组成 • 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3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急性胸痛: • 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急诊工作量的4.7%~5.4%;
• 病因构成复杂,病情千变万化,疾病谱危险程度跨度巨大; • 疼痛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成平行关系;
1
心7 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CK-MB
• 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采用CK-MB作为最佳替换指标 • 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CK-MB峰值前移(14 h以内) • 由于检测窗口期相对较短,CK-MB测定也适于诊断再发心梗 • NSTE-ACS患者,入院后CK-MB浓度与30天死亡率呈正相关
1
心8 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够导致假阴性结果或检出延迟,在临床上需要引起重视
心16 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hs-cTn • hs-cTn检测范围是传统cTn范围的1/100到1/10 • 发病后3 h以内2次检测对诊断AMI的敏感度可达100% •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11年颁布的NSTE-ACS指南已将
hs-cTn作为ACS诊断和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其它病变
颈椎疾病、膈疝、膈下脓肿、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强直性脊 柱炎、脾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5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救治问题:
• 高危胸痛救治不力,低危胸痛过度诊疗; • 在美国, 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从急诊直接离院,其中16%因错
失救治时机而死亡;因胸痛收入院的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 为AMI,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 目前我国尚缺少大型临床注册研究来提供国内相关数据,预计情况不容 乐观;
纵隔疾病
气胸、胸膜炎、胸膜肿瘤、血胸、血气胸、脓胸、肺炎、急性气管支 气管炎、肺癌等 食道炎、食道裂孔疝、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食道破裂等
急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急性皮炎、蜂窝织炎、肌炎、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Tietze病)、肋骨骨折、胸椎疾病、流行性胸痛 (Bornholm病)、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Mondor病)等 纵隔气肿、纵隔炎、纵隔肿瘤等
5.1 CRP 5.2 hs-CRP 5.3 MPO 5.4 PCT 5.5 PLA2 5.6 Big ET-1 6、急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 检测在指导急诊胸痛临床决策 中的作用及意义
1
写3 作内容
1、概述:起源,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代谢动力学 2、应用指征:
①早期诊断;②危险分层; ③预后判断;④其他; 3、诊断临界值 4、鉴别诊断 5、其他
6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巨大挑战:
• 早期、快速、诊断治疗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争取 最佳抢救时机,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尽快、合理分流ACS 低危人群及其他非致命性胸痛,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和治疗,在保证患者安全基础上节省医疗资源
7
专家共识编写意义
• 如何进行病因学诊断及危险评估
影像学检查
围绕“胸痛”这一症状学展开 跟进最新指南推荐或最新研究进展
1
心4 肌损伤生物标志物
cTn
• cTn是目前诊断心肌坏死敏感和特异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是诊断AMI
和对ACS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 cTn测定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变异系数(CV) ≤10%)时
提示心肌损伤
• 临床怀疑ACS时,患者来院即刻采血测定cTn,对于无法早期确诊的胸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