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摘要:当今社会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都在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事物都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为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完善和创新已有的管理工作制度,努力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激发高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非凡的意义,更加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14-01
当今社会,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机构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也受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的据增;另一方面,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有所转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这些都表明了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而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现状出发,树立大局观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1 当今时代所造成的问题
“利弊网络”的出现。
当今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方面,随着网络教学的出现,任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上课时的板书。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省时省力,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也很是方便;还有一些网络考试,系统会自动阅卷,很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会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更有甚者走入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这往往会加大学生管理的难度。
1.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普遍的“自我为中心”。
对于九零后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却缺少了生活阅历和与人互相沟通的能力。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集体观念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较差,以个人为中心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情况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大学与之前上过的初中、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严厉督促,没有了非完成不可的作业,没有了非上不可的自习,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空闲时间。
这些时间完全由大学生自己支配,想干些什么,会干些什么,要怎么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能让大学生主动,自愿的学习,这也为学生
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 学生管理工作理应完善
2.1 以当今时代为背景,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网络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健康的使用网络,成为了首要任务。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还可以创立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趣味性的网站或展开一些与学习相关的活动。
使大学生在上网的同时可以学到知识,并喜欢在网上学习,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意识,主动,自觉地学习。
2.2 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心里的内在问题
(1)正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温室里的花朵,缺少风吹日晒,导致了普遍大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在集体生活中缺乏集体观念,自我为中心状况严重。
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组织以团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如拔河、三人两足,信任背摔等,并加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磨练;同时,也增加了集体凝聚力。
(2)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较弱的自我约束力,高校应该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讲座、活动,目的在于明确大学生活的重要意义,尝试着让大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在逐步学习中得以完善;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随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使其健康成长。
2.3 重视管理团队质量,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加大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分配: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加以定期考察;不断派出人员去外地进行学习和培训;可根据各自高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各高校办学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还可以通过例会,不断学习和交流经验,不断创新,逐步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3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如何创新
3.1 学生管理体制逐步转向学生自治制度
“大学生自治”就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
从学校方面看,就是“为大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
这首先需要学生骨干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
3.2 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生是社会人群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着良好的知识文化结构、有着感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充沛的精力,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求知欲望。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可塑性。
所以,各高校要改变那种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加完善的发展。
3.3 创立辅导员工作平台,辅助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党团组织应该为辅导员创立完善的工作平台,支持辅导员
的工作,并将其提到工作议事日程上来,及时研究、及时安排,为辅导员排忧解难,做辅导员的坚强后盾。
再者,要健全学生组织,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保证学生组织健全、健康的发展。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学生工作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令当下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学到知识,为其提供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日益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加强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可以对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设立专门处理部门或专门处理人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创新中更加贴近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2] 彭新颖,夏丽萍.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 旷永青,王再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j].高教论坛,2004(1).
[4] 王之瑞.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
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
[5] 张艳鸣.区域性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建设[j].山
东社会科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