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
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
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
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
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
(2)正确评价明朝加强君权诸项措施的作用。
明朝加强君权的诸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但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人(包括皇族)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是明朝的统治走向没落乃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
(3)全面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
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从明朝二帝强君权诸项措施中,看到明朝制度对人们思想、人身的严重束缚及明朝制度的黑暗,并由此激发对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和热爱,形成法治、民主、公平公正等现代公民意识。
三、学习探索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
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以便归纳所学知识2.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
由于皇太子朱标此前已殁,皇位由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年号“建文”。
朱元璋去世后,为什么由他的孙子、而不是由他的其他儿子(朱元璋共有二十多个儿子)继承皇位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和我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有关?3.北京和南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在隋、辽、金、元时分别称什么?南京在三国、两晋、元时又分别称什么?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分别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4.燕王朱棣因为建文帝实行削藩而起兵,并最终夺得了皇位。
朱棣称帝后,为什么还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呢?他的目的是什么?【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三省六部②设三司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设特务机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都②中都③涿郡④北京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苏轼在论述我国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二清人徐大椿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
请回答:(1)在科举考试实行前,我国先后有哪些选官制度?(2)科举制度是哪个皇帝创立的?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3)这一制度在明朝有何变化?造成材料二中所说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资料下载】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六部的尚书、侍郎等则是丞相的属员。
当时的中书省职权很重,“综理机务”,不但各级部门给皇帝的奏报要经过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要经中书省再下达。
任丞相的人更是处在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地位,权重一时。
这与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矛盾,更不能为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所接受。
朱元璋称帝后,曾先后任命过四位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位也最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
他将这一措施作为硬性制度规定下来,宣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自此,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主要的文体。
因该文主体由四段互相排比(意义上)对偶(音韵上)的文字组成,合共有八股,故称八股文。
相对于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八股文又称“时文”;因为八股文的题目多出自四书,所以它也被称为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制义”。
每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是每篇文章的起首两句,用以说破题目的要义。
“承题”一般用三句至五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四个段落才是正式的议论,也是八股文最主要的部分。
在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如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同时考生作文必须本诸圣贤之意,按照朱熹对经义的解释来发挥。
文章作法也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程式,不许越雷池一步。
为了求取功名,许多士子皓首穷经,并不讲求真才实学。
即使考中做官,他们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思维拓展】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
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屏藩帝室”。
对于这种分封制,大臣叶伯巨当时就上书指出,“裂土分封”会造成许多国中之国,恐怕数世之后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
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派人把他关入牢狱。
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并未等到数世之后,仅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皆是因分封诸王而起。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实行分封制呢?难道他不够聪明吗?这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请试着分析明初分封制的利与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锦衣卫、东厂不受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
这是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
(1)请你列举小明所说“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2)小明、小军、小红针对明朝制度展开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明成祖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2)要全面认识明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影响;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发展,要建设民主、法制、公平的国家。
(言之有理即可)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