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他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二是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使孔乙己最终落得一个悲剧下场。
三是从孔乙己的形象看作者的思想内涵。
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交织着复杂的浓郁的悲剧和喜剧的情调;他笔下的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他小说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二重性。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孔乙己一心只求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悲凉之极的下场,实质上,他正是被封建制度腐蚀掉的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
一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形象特征:(一) 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这个特征,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形象特征。
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这样的理念。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
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得活下去。
但讨饭抛头露脸,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己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他诚然是善良的,却又迂腐而卑琐。
他的关于“茴”字四种写法的学理,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
这就成为又穷又酸、迂腐不堪。
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人际关系中,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一句话就形象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
这长衫的衣着和“满口之乎者也”,使他和短衣帮的做工的人,界分开来,标志着他是圣人门徒;而现实的境况,却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又使他和读书进学的人远远地区别开来。
于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在孔乙己这个特殊人物身上统一起来。
既是穿长衫的,理应踱进屋里,慢慢地坐喝。
可孔乙己却不能够,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既然穷到这个地步,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走进短衣帮的群里,可孔乙己又不承认自己的没落,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处处要摆读书人的架子。
这种又穷又酸的性格,正是人物的内在矛盾、本质特征的表现。
孔乙己己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
他甚至连书也偷了。
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之类。
孔乙己连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就与凡夫俗子不同,就不能算偷,这有多么迂腐可笑!还说什么“君子固穷”,明明是偷东西,被揭发,丢了脸,他还死不承认,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决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二)孔乙己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
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
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己而为之的。
作者对于孔乙己的沦落,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
(三)孔乙己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
小说中写道,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己经走上穷途未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孔乙己虽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
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想法辩解。
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但是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
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
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
作品通过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让的孤独。
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他教小伙计,“回字有四样写法……”,孩子们要茴香豆时,他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种不看对象,卖弄学问,随口引用古书成文的描写,又进一步表现了孔乙己处处要显示自己的极其穷酸、迂腐的性格。
孔乙己是旧制度下的牺牲品,是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是含意极深的一笔。
孔乙己站着喝,表示穷困潦倒,地位卑下,而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因为他不肯忘记读书清高的身份。
他既爬不上去又不肯承认现实,与劳动人民认同,他既被人隔离起来又自我放逐,因此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此言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平淡,细想却包含着非常沉重的思想感情。
孔乙己活着没有别的用处,别的意义,只是作为别人取笑和欢乐的材料;没有他,生活还是照样过,谁也不会记起他,因为孔乙己完全是当时社会上的一块废料。
统治阶级厌恶他,把他踩在脚下;劳动人民也不需要他,因为孔乙己与他们之间,己经隔了一条人为的鸿沟。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吞噬了他。
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
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门中出现,是坐着用手走来又离去的。
这场面惨不忍睹。
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就有资格作官,就会有人来巴结他,给他送钱财礼物。
可连秀才也没考上的人,如果再加上出身贫寒,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
孔乙己就是这样,作者特别写道孔乙己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而不是被其他地主阔人打断的,用意十分深刻。
打断了腿,就是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制度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
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有谁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种人的残酷,是跟钱字紧紧联系着的。
接着两句话是:“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还是一片讥笑声。
这完全是一个吃人的世界。
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肉,周围的人们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乐的材料。
可是,孔乙己又是怎样回答、对待这一切呢?他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
封建教育己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极端腐朽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二、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意图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因此,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一年又一年地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
然而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爬上去了,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了大量的人生的美好时光,换来得却只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低下的地位,生活的贫寒。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种知识分子。
小说描写的是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和心理状态。
鲁迅以这种描写,宣布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勾摄了科举时代没落的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执的灵魂,孔乙己是科举试场中人物梦幻破灭的传神写照。
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那套“惟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态度。
这就不能不使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行中表露出来。
孔乙己有善良清高的品性,但不懂事务,不善谋生,还不愿放下旧家子弟的臭架子,他善良的迂腐,儒雅的可怜。
正是这样,他才相信“读书高”,因此讲话总是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
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因而他的言语越发散发出迂腐的气味。
同时,正是这种“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脱下身上破烂不堪的长衫,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与劳动者的区别,但这长衫却无情地衬托出他的卑贱和潦倒。
他以长衫为自豪,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时常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资本,这也是他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贫困,境况怎样狼狈,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因而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毫无疑问他必然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
他对小伙计也是这样的思想,而别人对他的试举落第进行挖苦、讽刺,却强烈地刺痛着他“学而优则仕”的内心,使他难堪。
在封建社会里,真正能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画饼,镜里的鲜花,梦里的幻想而己,他始终未能如愿,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
而封建制度却仍然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